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物动态 > 科研快迅
编号:12378519
慢性疼痛生物干预研究获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9日 中国医药报 2013.07.09
     本报北京讯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黄宇光教授课题组自2003年开始,从分子生物水平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术后慢性疼痛等临床常见的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基因沉默、生物抑制剂等方法初步尝试了多种慢性疼痛的生物干预治疗,为慢性疼痛的临床诊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日前,该“慢性疼痛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与生物干预研究”项目获得了2012年度北京协和医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疼痛,是人类最不愿意经历的一种生理体验。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疼痛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强。黄宇光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疼痛学会已将疼痛列为与血压、脉搏、呼吸以及体温并列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这意味着医生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疼痛,更加积极地诊断和治疗疼痛,不仅要让患者‘活下去’,还要让患者‘活得好’。”

    我国目前至少有超过一亿的慢性疼痛患者。所谓慢性疼痛,即疼痛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主要包括炎症性疼痛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常见的慢性疼痛的病因主要包括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癌症疼痛、手术后慢性痛、卒中后神经痛等。由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黄宇光课题组通过对该院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466例开胸手术患者的随访发现,术后慢性疼痛的总体发生率为64.5%。为了研究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课题组成功建立了目前所有慢性疼痛的动物模型,分别利用von-Frey细丝、丙酮刺激和热板刺激实现了动态评估动物疼痛行为学改变。课题组利用基因芯片、miRNA芯片、蛋白质组学等方法,比较发现了不同类型慢性疼痛所相关的基因、miRNA与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差异。通过基因表达干预或其他生物干预手段,利用生物抑制剂进行抑制或RNA干扰技术,使过量表达的基因恢复正常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此种方法能够使疼痛程度缓解60%~80%。同时,课题组还验证了加巴喷丁等治疗疼痛药物的作用机制。

    在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课题组计划进一步开展术后慢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合基因差异表达与miRNA差异表达结果,将能从多个层面共同揭示慢性疼痛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此外,课题组还将利用目前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RNA,开展相关的生物干预治疗研究,并通过与目前药物治疗的比较,探索慢性疼痛的综合治疗方案。(胡文静),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