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更多信息
编号:12384415
恶性伤人案频发的背后(对话心理学家)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2日 生命时报 2013.08.02
    访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

    7月,国内连续发生的暴力事件让人感慨。北京朝阳大悦城杀人,首都机场大厅爆炸,北京马连道家乐福砍人,广西东兴计生局凶杀,深圳罗湖持刀行凶……这个盛夏,有些人的脾气似乎比天气还火暴。

    这些暴力伤人案有个共同特点,伤人者多有精神病史,或遭遇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压抑。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首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指导中心专家王绍礼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各种心理异常者都可能对社会实施类似的犯罪行为。中国处在社会大变革期,城乡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使一些人压力过大,心理失衡,自控能力减弱。这种隐性心理危机一旦表现出来,就可能危害公共安全。

    心理异常者肇事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残暴性等特点,让公众难以预防。王绍礼说,回龙观医院曾在全国四省做过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达17.5%,精神分裂症占总人口的近1%,有的患者完全丧失自控力和社会约束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1亿人以上,其中重症患者超过1600万,约一成人有潜在肇事肇祸倾向。
, 百拇医药
    对精神障碍者的干预是一个持续过程,不能“一入院就稳定,一出院就放羊”。有数据显示,八成精神障碍者需终身康复治疗。但有人服药依从性差,常忘记服药或随意停药;还有人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服药;有患者家属嫌“丢人”,遮遮掩掩不送医,导致患者被锁在家里,或流落街头,加剧风险。

    精神障碍者本身就多疑、敏感,若治疗不彻底,幻觉、妄想等症状得不到改善,就更加容易制造暴力事件。如有的患者听到有声音命令他去伤人(幻听);有的患者坚信有人要害死他,他要先下手为强(被害妄想)等。

    减少恶性伤人案件,需要在社会层面“治本”。政府要改善民生,给人民反映诉求的渠道,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消除人们的心理失衡或异常;应将精神病患者的救治纳入国家公共卫生规划。理想的模式是:患者发病时,第一时间到专科医院接受规范治疗;两三个月病情稳定后转到康复医院,最终转到社区。每个环节都应“无缝交接”,确保病患信息在各机构间顺利传递,并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管控。社区应引入心理辅导机制。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将危害较轻的精神病患者交由社区照顾。这样既保证患者与社会的稳定沟通,也给社会一个积极信号——这些人并不特殊。

    家属除了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复诊,还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用爱关怀他们;还需留意某些复发征兆,如突然变得疏远淡漠、暴躁易怒、睡眠变差、言语反常(突然问是不是有人骂自己了,旁人是否对自己有看法等),一旦出现,及时送医。

    公众要提高对精神障碍的认知,给精神病患者关心和关怀。最起码不能持有歧视态度。季节交替时前往人多嘈杂的场所,需要警惕周围环境。如果身边有精神病患者,一定不要在其面前嘀嘀咕咕或刻意躲避。

    新闻媒体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类似暴力事件不炒作、不报道细节,向公众传递正能量,让社会中那些心理脆弱者不受极端和不良情绪暗示,让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成为主流。▲, 百拇医药(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