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2372857
辨真别假 不泥古注 ——郭霭春对王冰次注《素问》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949期
辨真别假不泥古注——郭霭春对王冰次注《素问》的研究,古法注书给研读带来不便,研究力图全面求实,时代背景,次注方法,学术特点,次注《素问》有得失
     王冰编注《素问》常用四种方法:一是原文凡加字误简,皆朱书其文,凡“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二是移补原文。凡“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三是分合篇目。凡“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四是注释条例绵密,义蕴宏深。

    王冰次注的主要功绩有两个方面:其一,通过整理,使《素问》得以流传。其二,通过次注,阐发中医学基础理论。但王氏也有欠慎重处,对有些经文做了不适当的改动,这些都影响了《素问》的原始面貌。

    郭霭春(1912-2001),男,天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我国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他博学多识,治儒通医,深研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笔者简要总结其对王冰次注《素问》的研究理论,以飧读者。

    古法注书给研读带来不便

    郭霭春认为对古书、古注作出公允评价并非易事,这项工作不仅需要评价者独具慧眼,更要有冲破传统束缚的勇气。就王冰注《素问》而言,其贡献自不可没,而后人对《素问》王注也是溢美之词多于中肯分析。所以在《素问》王注研究方面,留下来并有价值的言论并不很多。

    古书经文和注文连在一起是汉儒在训诂学上的一大发明。早期传注虽然当句为释,但传注和经文还是分开的,并没有合成一书,把传注附在经文各句后面是从汉代才开始的。经注相连在方便阅读的同时,也极易使经注杂糅,两者相混。因此,历代注家为加以区别,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一是注用双行小字,或者义与注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用圆圈相隔。二是将几家注解一起拆散,附列于正文的各句之下,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有裴骃的《集解》、司马贞的《索隐》、张守节的《正义》等都被拆散附在各句之下。三是采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这些做法均优于前代,是训诂学史上的一大进步,但经过流传,原貌渐失。郭霭春面对王冰《素问》在其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作伪现象,感触颇深:“王冰所说:‘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古今必分,字不杂糅。’(郭按:王之朱书,不仅限于加字一项,即错简等亦朱书。见《六节藏象论》王注)假如现在仍有朱书墨字的本子流传,那么问题就不大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