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74887
郎教授和他的小铃铛(身边人) 等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16日 生命时报 2013.08.16
    郎教授和他的小铃铛(身边人)

    最近,我有幸去北京协和医院拜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妇产科学界首屈一指的专家郎景和教授。

    在他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除了大量医学资料书籍,还满满当当地摆放了很多工艺品。我定睛一看,惊奇地发现,原来他收藏的所有工艺品都和铃铛有关。窗边挂的是风铃,桌上摆着各种造型的小铃铛,单个的、成串的、大的小的,古今中外,足足有上百件。后来聊天得知,这才是郎教授的一小部分收藏品,他收藏小铃铛已经有30年了。

    当我问郎教授为何如此喜欢铃铛时,他告诉我,铃铛意味指引、召唤,代表祈福,能给人带来快乐。他真正开始喜欢铃铛是在1983年。那时,他在挪威奥斯陆做访问学者。一天下午,他吃完晚饭去散步,无意中走到一幢漂亮的房子前,看见一个老人正在庭院里干农活,这一幕非常静谧、祥和,让他恍惚间像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里。正在这时,从天空飘来一阵清脆悦耳的铃铛声,他抬头一看,原来是房子里的女主人从窗口探出头来,摇铃让老人回家吃饭。老人听到铃声,回头和女主人相视一笑。这一刻的温馨美好,让郎教授心头一暖。
, 百拇医药
    我猜想,这个场景一定触到了他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为一个远离祖国家人的游子带来一丝心灵的抚慰。从那时开始,郎教授开始收集铃铛,有时在家工作累了,也会摇摇铃铛,家人听到后会给他送杯咖啡,这种亲人间的小默契也给生活平添一些美好。

    “你猜猜这是什么铃铛,它可和医生有关。”郎教授看我看得出神,从桌上拿起一个扁扁的环状铃铛。我绞尽脑汁也没猜出,他笑着说,“其实,医生和铃铛也有不解之缘。传说药王孙思邈去山中采药时,半路上遇到一只老虎,危急关头,孙思邈发现老虎并没有想吃他的意思,反而表情很痛苦地看着他。他慢慢接近老虎,发现有一根骨头嵌在它的咽喉里。善良的药王便取下扁担上的铜环,撑在老虎的嘴上,然后迅速把胳膊伸进老虎的嘴中将骨头取了出来。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取名为虎撑,成为郎中走街串巷行医的标志。”

    在这个夏末秋初的早上,看着郎教授饶有兴致地给我展示他的小铃铛,听着它们发出不同的音色,我的心情也不禁雀跃起来……▲ (王 艳)
, 百拇医药
    

    痴心守候燕归来(身边人)

    没有课的周末,卓小利会拿起梯子蹬上三轮车,一头扎进什刹海的胡同,一个屋檐接一个屋檐地观察、记录。让她牵挂的,是屋檐下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燕巢。

    60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燕筑巢的什刹海地区,而今只剩燕巢30处。

    亲水、树密、檐多,在最适宜家燕聚集的什刹海尚且如此,遑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闹市区。曾经最为常见、成为老北京文化符号的家燕,正渐渐飞离我们的视野。

    “现代化的设施越来越多,留给燕子筑巢的空间、材料越来越少。”卓小利说。身为北京四中生物老师的她有个梦想:以什刹海为根据地,为燕子造出乐于居住的人工巢,让儿时飞燕成群的景象重现。
, http://www.100md.com
    从2010年开始至今,她试验了几十种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巢。家里,桌上、床头,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巢穴比比皆是。每次从什刹海实地采集完数据后,她就趁热打铁琢磨、修整她的燕巢设计。

    做巢还不容易?有材料、有时间,照猫画虎做呗。非也。老话讲“燕子归来寻旧垒”,小燕儿有利用旧巢做窝的习性,人为做一个新巢,再漂亮它也不买账。

    要想让人工巢获得燕子的青睐,必须做成“高仿品”,从规格样式到架设位置等等需足以乱真。尽管把这一切都考虑进去了,卓小利两年前建造的巢穴还是失败了:经春历夏,人工巢竟无燕问津。

    “当时挺伤心,围绕烟袋斜街,做了20多处调查后,我终于发现了原因。”卓小利说,问题出在窝内。

    记不清又改了多少回。一年多前,卓小利信心满满地推出了她的新“产品”。果不其然,四五月份的时候,什刹海棠花胡同同样爱燕的住户严大爷打电话来,告诉她一个好消息:“你挂的巢有小燕儿衔新泥啦!”
, 百拇医药
    可谁承想,真是好事多磨。人工巢里,春泥犹在,而燕子却始终不见踪影。反复观察、对照、分析,卓小利得出结论:人工巢挂的位置距离屋檐太高了,隐蔽性差,使得小燕儿容易受到喜鹊或猫的侵扰。

    “不过,既然已经有了燕子试住,这说明距离最后的成功已是一步之遥。”卓小利很是阳光乐观,“这个冬天,我就能完成最新的改良版人工巢。到明年开春你来什刹海看吧,准能在我开发的‘楼盘’里瞧见那些小精灵。”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陌生又熟悉的童谣哼唱出来,卓小利的眼里满是希望。来年春天,绿树茵茵,飞燕呢喃。人们在这样的环境生活,心头定会多些快乐。▲ (凡山)

    
, 百拇医药
    乡村教师,送教上门(身边人)

    2012年冬天,一个周六的早上,呼啸的北风卷起漫天枯叶黄土,通往北京房山焦庄村的羊肠小路上,一位瘦弱的女教师弓着背吃力地骑着自行车。

    她叫郭岐华,是房山区阎村镇后沿村完全小学的一名老师。每到周末,她都要从良乡骑40多分钟的车到焦庄村,给她的学生崔玉莲上课。

    “莲莲,看老师给你带什么好东西来啦?”刚进门,郭岐华就忙不迭地跟崔玉莲打招呼。莲莲一见郭老师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由于患有轻度脑瘫,崔玉莲不能到学校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郭老师便成了她的“送教上门”老师。

    郭岐华朝自己的双手呵口热气,又反复搓了搓,然后开始给莲莲按摩手指。疾病已经让孩子的手不能正常伸展,按摩便成了上课前必须要做的准备活动。随后,莲莲的妈妈于秀红把轮椅推过来,郭老师和她一起抱起莲莲坐上轮椅。就这样,上课了。
, http://www.100md.com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莲莲一字一顿的朗读声传来。“别着急,慢慢念。”郭老师柔和地看着莲莲的眼睛,轻声细语地教导。站在一旁的年轻妈妈,看着女儿咿呀读书,眼圈骤然发红,低声说:“我看得出,郭老师是带着一颗当妈的心来的。”

    由于记忆力较差,即便简单的拼音、字,莲莲都要经过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读写才能记住。郭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变换各种方法一遍一遍地教。不一会儿,因为写不好字,莲莲又闹脾气了,把铅笔在本子上戳得咚咚响。郭老师赶紧轻拍她的后背,安慰她:“老师相信你,再写几遍,你肯定能写好。”说罢,手把手教她学起最基本的笔画。

    屋里放着一个用铁管焊成的架子,这就是莲莲练习行走的辅助器具。每次上门授课,除了讲授文化知识外,郭老师都会帮莲莲进行康复训练。12岁的莲莲60多斤,瘦弱的郭老师蹲在地上,双手托着她,莲莲扶着铁架走一步,郭老师也蹲着向前挪一步。两圈走下来,两人脑门上都见了汗。
, http://www.100md.com
    一上午的课结束了。郭岐华要走了,她说外面风大,不让莲莲再出门送了,可孩子不肯,小嘴噘得老高,终于还是照旧坐着轮椅把老师送到院门口,一直目送她离去。

    “最初干这个,就是尽一份教师的职责;可时间一久,真感觉莲莲成了自己的孩子,成了一份牵挂。”郭岐华说,“像莲莲这样的孩子,教会他们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能通过教学开发他们的智力,训练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身体复健,让他们在今后能够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凡 山)

    

    一把钥匙 一份信任(身边人)

    北京通州后南仓小区甲9号院,只有一栋老楼,住着36户居民。楼对面有间不足20平方米的传达室,看门护院的是一对老夫妻,兰恩林和老伴王淑清。
, http://www.100md.com
    传达室的墙上挂着一排钥匙,墙边旧办公桌抽屉里,也整整齐齐地摆满了钥匙:十字形的防盗门钥匙、扁平的柜门钥匙、机动车的遥控钥匙……

    钥匙的主人,是楼里的住户们。看管它们的,正是兰恩林夫妇。

    刚到任时,小区居民对他们并不信任。但是,夫妻二人没有多解释什么,到岗第一天,院里积攒多时的垃圾就全部被清除。第二天,脏乱的自行车棚变得干净整洁。第三天,门口的边角废地种上了花草……居民们开始对这对新来的看门人刮目相看。

    第二年的春天,发生了一件事。

    一天半夜12点,兰恩林正睡着,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兰师傅,您快过来一下吧!我老伴摔晕过去了,我扶不动!”电话那头是131室的老人,声音颤抖。兰恩林二话不说,一路小跑到了她家。

    原来,80岁的安大爷起夜,摔倒在厕所里。“打120,快!”兰恩林说着将老人抱起,放在客厅的垫子上,掐人中、抚胸口……一阵忙活。
, 百拇医药
    幸亏处理及时,没什么大碍,等老人的儿子匆匆赶来,急救车已载上老父亲开走了。车上跟着的,还是兰恩林。

    这之后,兰恩林把自己的电话号码拿粗碳笔用大号字写在纸条上,分发给了楼里12户老人。“只要有事,不管多晚,找我。”

    桩桩件件,让全楼住户越来越认可这对新来的看门老夫妇。

    2010年春的一个早晨,住户董大方急匆匆去上班,临出院门,大步跨进传达室:“叔,孩子上学没带家钥匙,您受累,下学回来您给他。”说着把钥匙往桌上一扔,转身就走。

    兰恩林闻言愣了,半晌没反应过来。老伴追出屋去喊:“大方,你信得过我啊?”“您我还信不过?”回声已远了。

    第一次攥着别人家的钥匙,攥着这一份烫手的信任,兰恩林忐忑不安,直到亲手交出去,一块石头方才落了地。
, 百拇医药
    不想,第二天,122室的李立又找上门来了,他要陪爱人回南方住上一个月,可家里养的绿萝、金鱼,离了人照看不行,小两口又找不到亲戚可托付,兰恩林成了最佳人选。

    一传十,十传百,不久,这事大伙儿都知道了。这下兰恩林更忙了。但是,他的心里很快活,有种被需要、被信任的幸福感。去年春节,大儿子想接他们夫妇二人去上海生活,他们回绝了。他们说:“舍不得走了。这儿,有份亲情。”

    如今,夫妇俩每天仍然在9号院里忙碌着。手递手的信任,仍在这里延续……▲ (凡山)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