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治疗 > 发展探讨
编号:12375733
构建经络医学理论须认祖寻根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964期
经络的结构与功能,经络的气化和特点,经络承接,化解六气的变化和伤害,调节脏腑及器官失衡导致的疾病,调整经络可化解五志之偏,疏解,控制情志病
构建经络医学理论须认祖寻根

     过去较多强调对经络“外可度量”,而忽视了“切循”。经脉在体表和肌肉之间的缝隙,是可以被医生切循到的。正是这些缝隙连结、沟通人体的表里内外,运行人体气血津液,完成人体的营养、代谢、成长、衰退全过程。

    经络的气化是指在经络系统中各种物质能量的转化,从而实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存过程;是指阴阳的转化,由于阴中复有阴阳,阳中亦复有阴阳,故气化的层次不可穷尽,一切生理病理过程都是气化过程。在人体气化过程出现障碍的时候,在其经络中一定会出现异常。

    经络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由于历史原因,经络医学被边缘化、淡化,医生似乎掌握了一些腧穴的部位、主治、操作就可以胜任针灸治疗工作了。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针灸学理论发展的滞后,极大地影响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其实,针灸是在临床实践中创立的治疗技术,在长期大量临床经验积累的同时,借助于当时的文化、哲学思想成果,升华为经络理论。随后又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补充、修正,最后才创建了经络医学。从而对中医学、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力。

    追根溯源,针灸学并非是在实验室和解剖学中获得的,而是产生于《黄帝内经》等经典记载的经络医学理论中。笔者对经络理论的认识过程大约经过了30年的时光,代价巨大。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发展针灸并不排斥现代医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寻找针灸学的理论根基,必须“认祖寻根”,从传统经典理论中解读经络的本质,构建现代的经络医学。笔者在此想就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经络的结构与功能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只可看见络脉,那么经脉是不是就不能被我们认识了呢?

    《灵枢·经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里的“肉”是广义的,泛指皮脉肉筋骨等有形组织;切循则指在体表切按、循推;“分肉”泛指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包括皮脉肉筋骨之间的间隙、各种组织膜间的空隙、内脏分叶间的缝隙等,或许还包括组织中的所有间隙。

    我们过去较多强调了对经络“外可度量”,而忽视了“切循”。经脉在体表和肌肉之间的缝隙,是可以被医生切循到的。正是这些缝隙连结、沟通人体的表里内外,运行人体气血津液,完成人体所有脏腑、器官、九窍、组织(皮脉肉筋骨)的营养、代谢、成长、衰退的全部过程。

    分肉间及分肉的外周是经络的两类主要构成内容,是经络气化的参与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5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