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理透视
编号:12469507
中国人抱怨多倾诉少 抱怨是弱者心态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3日 生命时报
中国人抱怨多倾诉少(国人心理透视)
中国人抱怨多倾诉少(国人心理透视)

    中国人抱怨多倾诉少(国人心理透视)

    当前国人心理问题系列报道之四

    孙时进,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当前,压力不断增加,国人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郁闷”、“烦死了”等抱怨的话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中国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调查发现,三成城市人压力感非常强,朋友(46.4%)是人们遇到烦心事时的首选倾诉对象,家人(32.7%)和同事(12.1%)紧随其后。可见,有压力时人们更愿意与亲近的人一倒苦水。

    倾诉本无可厚非,但“中国式倾诉”大多是抱怨、倒苦水。领导批评自己,很难受,回家抱怨;老公有外遇,极其愤怒,找朋友抱怨;项目进度慢,异常焦虑,找同事抱怨……
, 百拇医药
    一代人都不会表达

    有这样一个段子:美国孩子摔倒后哭了,母亲会让他自己站起来,说:“你长大后要保护妈妈的,这样不是男子汉。”日本孩子摔倒后哭了,母亲会告诉他摔倒的原因。中国孩子摔倒后哭了,母亲会使劲“痛打”地面,告诉孩子:“乖,不哭了,是地不对,妈妈帮你打它了。”

    “这个段子反映我们从小就没学会表达。”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说。有压力,人的基本反应是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这需要表达和沟通。沟通不好,事情就无法解决,情绪得不到宣泄,就会产生抱怨。

    我们父辈的成长年代讲究整齐划一,导致他们整体缺乏安全感,更不会表达内心的意见。久而久之,那代人不会建设性地表达,却学会了赞颂和批判,并成为集体潜意识。

    他们生儿育女,有意无意地将这一“心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许多父母容不得批评,不懂得合理听取孩子的意见,对老师盲目相信或完全不信任,都反映出他们有效沟通的集体缺失,也是抱怨声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
, http://www.100md.com
    心理问题大都自己扛

    压力不断增加,国人又不擅表达,忧虑、焦躁越积越多,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教育部调查发现,62.7%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民政部发现,81%的离婚夫妻有心理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现,61%的干部心理异常。

    有了心理困扰,国人往往不寻求专业帮助。一项调查显示,26.1%的心理障碍者明确表示“不会看心理医生”;32.3%的人认为,找心理医生是宣泄情绪的渠道,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甚至有32.9%的人认为,心理医生就是江湖骗子。

    有调查显示,中国自杀者生前寻求过专业帮助的不足7%。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江光荣说,中国人比西方人更不愿意寻求心理帮助,原因有3点:一是怕丢脸,二是觉得自己能搞定,三是担心咨询师帮不到自己。他还发现,女性更愿寻求心理帮助,70%以上的心理咨询来访者是女性。中国文化将女性定义为“柔弱的”,男性被定义为“刚强的”,家长也往往教育男孩子“不准哭,别像个女人”。儒家文化又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国人自古就提倡有心病自己扛。
, http://www.100md.com
    遇到问题理性表达

    江光荣说,许多来访者心里难受却只能自己扛,又不懂得该如何解决,很无助。如此现状让他很难过。“要包容,不要纵容。”孙时进说,“这些现象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必然过程。让一个社会重新学会表达和倾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有耐心,允许这个还不太成熟的社会犯一些错误。”

    孙时进呼吁,对身边的小问题不要听之任之,要学会用理性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看法,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抱怨肯定会少一点。父母要理解和包容下一代的表达方式,不要再让自己不善表达的缺点传递给孩子。

    江光荣呼吁,要培养国人的心理求助意识,需要记住两句话:1.人吃五谷杂粮会得病,同样也会有心理困扰,心理疾病并不丢人;2.有了心理困扰不一定非要自己扛。小感冒硬扛可能会扛成肺炎,心理困扰也一样,实在扛不下去时,还是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去哪里能获得正规的心理帮助。现在不少大学心理系都下设面向社会的心理咨询中心;综合性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病专科医院的临床心理科等也可以治疗心理障碍。▲ (王黎洋 张 杰)
, 百拇医药
    

    抱怨是弱者心态(国人心理透视)

    调查显示,近八成人每天都发牢骚

    继2009年美国牧师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一书风靡全球后,近日,《人民日报》海南分社社长陈伟光写给女儿的20岁寄语《生命不是用来抱怨的》,再一次将抱怨这个话题引入公众视野。

    作家六六在一篇文章中也曾写道:“研读马云的人生,在前37年里,他的人生就充斥着两个字:失败。37岁后,他突然飞黄腾达了,秘诀就是四个字:永不抱怨。”可回到现实,我们身边抱怨的人无处不在。2013年一项涉及5000人的调查显示,65.7%的人每天抱怨次数在1~5次,13.8%每天抱怨6~10次;近八成人抱怨仅为发泄内心苦闷,九成人对自己的抱怨行为深恶痛绝。生活中,体制内的公务员抱怨禁令之下福利少了,工资太低;体制外的白领抱怨没保障;年轻人以蚁族自嘲,抱怨“土豪”们占据太多社会资源;中年人抱怨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老年人抱怨看病贵、看病难……
, http://www.100md.com
    如此“怨声载道”的原因,客观上说,首先是因为当今社会处于变革期,旧体制被打破,新体制尚未健全,成为了滋生抱怨的沃土。其次,“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的本性。社会公平遭受挑战、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仇富心理。比如年轻人走入职场后发现,“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难免牢骚满腹。主观上说,爱抱怨出于维护自尊的需要,具有自我保护功能。但抱怨别人易,苛责自己难。后者不仅会带来自责、情绪低落、自尊感低、挫败感强等负性情绪体验,还会让人陷入抑郁的泥潭、焦虑的漩涡。因此,人们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都会下意识地选择把伤害的利剑指向别人,以保全自己。

    我认为,抱怨有理,但要有度。请先看这样一个故事:船夫看到一只小船迎面驶来,眼看就要撞上了,那只船也没有避让的意思。“让开!”但农夫的吼叫完全没用,结果还是撞上了。他大声斥责:“你不会驾船啊,河面这么宽,你还撞到了我的船。”但他仔细一看,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这告诉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当你责难、抱怨时,你的听众或许只是这样一只空船,它不会因抱怨而改变航向。抱怨是弱者心态,展露着自己在压力面前的不堪和愤怒,容易让个体迷失在抱怨的硝烟中,遮住问题解决之路,错失良机。正如,若渔夫停止抱怨,改变自己的航向,也不至于撞船。因此,抱怨往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重复给自己消极心理暗示,将不良情绪传给他人,惹人厌烦。久之会形成一个负能量场,让别人望而却步,影响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 百拇医药
    我建议,与其抱怨,不如改变。牢骚过后,就事论事、解决问题才是绝佳方案。第一,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说过:“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第二,不断给自己灌输正能量,多跟情绪好的人交朋友,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第三,压力实在太大时,不妨对着软垫打几拳来减压,对“物”不对人。单位可开设疏泄压力的俱乐部,供员工释放不良情绪。第四,可以跟随威尔·鲍温学习改变抱怨的坏习惯:将一个手环戴在一只手腕上;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如此交替更换,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只要坚持下去,平均的成功时间是4~8个月。

    古人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一种修为。抱怨无法让世界更美好,何况没有绝对美好的世界,应改变的是抱怨的自己!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从少抱怨、多努力做起。▲ (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侯玉波)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