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医学史 > 信息
编号:12386048
微历史:赤脚医生运动席卷全国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4日 网易新媒体
     在文革中,赤脚医生制度被当作“政治任务”全面落实,“卫生下乡”运动席卷全国。

    

    赤脚医生宣传画

    1968年夏天,有全国影响力的上海《文汇报》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称为“赤脚医生”。毛泽东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并在他阅过的报纸上批注:赤脚医生就是好。随即,“赤脚医生”红遍大江南北,百万“赤脚”大军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农村。

    在那个年代,毛泽东的批示就是“最高指示”,赤脚医生制度的推行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很快转化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行动。“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走的是从“贫下中农中来,到贫下中农中去,从农村实践中来,到农村实践中去的道路“。很快,在当时全国各地县一级已经成立人民医院、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的基础上,在大队(注:相当于现在的村)一级都设立了卫生室,构成了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在大队一级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是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

    “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是赤脚医生的生动写照。他们生活在农村,身份还是农民,一样靠挣工分生活。农民们生了病,随叫随到。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

    “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是当时农民们形容赤脚医生工作情况的一个顺口溜。由于当年中国农村普遍贫穷,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给赤脚医生的药品很匮乏,他们背着一个装有简单医疗器具和药品的医药箱,里面装的只是一般的止疼、消炎针剂,红汞、碘酒、阿司匹林等。但他们手中也有“两件宝”:银针和草药。为了解决药品稀少的问题,赤脚医生们集体上山采草药给农民们治病。

    1969年10月1日建国二十周年庆典时,赤脚医生方队高呼“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整齐地从城楼下的长安街走过。这个方队由近千名肩背药箱、背负斗笠、挽着裤腿、打着赤脚的年轻农村姑娘组成。她们队列前边的轮车上载着“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十五个大字。毛泽东看到这个方阵,微笑着,频频挥手致意。

    赤脚医生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赤脚医生达到180万。70年代中期以后的10年间,赤脚医生平均每年以40万人的速度减少。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赤脚医生数量急剧下降。

    参考资料:

    1、毛泽东与赤脚医生

    2、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研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14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