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漫谈
编号:100210
不同群体的死亡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4日 2014.05.14
     思考死亡其实是思考生命。因为在生命里离不了死亡,死亡让生命变得有限,因为有限,所以要珍惜。体认死亡就是体认生命的意义,而接受死亡会让我们承担生命的责任。

    借由对死亡的认识,让我们思考存在。

    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

    中国大陆现今绝大部分的临终过程是发生在医疗机构中间,已经不像古代大部分是发生在家里。患者所有的临终过程都在医院,所以绝大部分医护人员都会接触到死亡。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应该强调:

    领悟医学的极限,医学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死亡也并非医学的失败;从自身的参考架构来领悟死亡,考虑遗嘱,从自身的参考架构,领悟死亡,反省死亡;认知如何照顾临终病人与家属,通过增进姑息医学的知识与技术来照顾好临终病患及其家属;面对遗体的态度,由医护人员面对遗体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生命、对人及对死亡的态度;借着认识死亡更认识到以“人”为本位的医学,是医学教育里非常重要的课题。

    针对患者的死亡教育

    医护人员借着同理心,幽谷伴行,陪伴他、关心他、爱他,使病人不再感觉孤独无依。

    借着症状缓解使病人不致痛苦,且可致力于灵性的成长。缓解痛苦以后,就能慢慢借着各种治疗,如:意义治疗法、怀旧治疗法、宗教咨询等协助他灵性成长,更从容地面对死亡。

    使病人发现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唯有活得丰富,体会生命意义时,才能坦然迎接死亡。还要认知生命的终极意义与出路,尊重病人的宗教信仰,通过宗教,病人能够获致平安。

    对病人家属的生死教育

    爱结与依恋的松弛与转换。家属有爱结才会哀伤,这是英国学者提出的哀伤理论。“爱结”就像二只手握在一起,一只手失落了,另一只手就会感到哀伤及空虚。家属的生死教育是对爱结的松弛与转换,他可以去握另一只手,另外一只手并不一定是人,也可以将爱与精力投注“转换”到其他的理想与事、物上面。

    借着死亡的启示认识到生命中何为重要,何者不重要的价值次序。

    一般民众的生死教育

    作好死亡准备,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

    物质准备:预立遗嘱、预立委托人,交代丧葬、遗物、遗言等。平时就作好这些准备,心里会坦然无惧,万一碰到真的死亡来临,家人也不至于慌乱了。

    精神准备:发展心理学家Erikson认为,人成长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为“统整”。一个人到老,或即将死亡时,回头一看,感到过去生命毫无意义,一片混乱与失望,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因此,对死亡的精神准备,就是要对生命的重新评量与统整,以使对生命满怀满足。

    人生观、价值观之反省及确立生死教育其实就是完整的人格教育,反省及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才能丰富生命内涵,超越死亡的腐朽。

    死后世界的信念很多属于宗教的领域。医学、心理学都无法给我们一个死后世界的解释,我们真正相信的精神的力量与“终极”有关,对人生的终极问题很多时候牵涉到的宗教信仰,我们应该尊重。(陶朵朵),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