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房救狗”可能是心理疾病
持续多日的玉林狗肉节风波中出现几位“爱狗大妈”,她们为救狗卖房散财、决裂家人。有人被她们的“爱心”感动,有人嘲讽她们“神经病”。但严肃讲,她们极可能患有一种并不罕见的心理疾病。
■“爱狗大妈”的行为与“动物囤积症”高度吻合
●从上海的“猫妈妈”讲起
在上海,有一位声名远扬的“救猫英雄”、上海“十大真情故事”排名第一的女主角——多姿融(真名可能为“张绪芳”)。
, http://www.100md.com
“猫妈妈”多姿融
然而探究“真情”、“爱心”背后的细节,却会发现让人不可理喻甚至毛骨悚然的事实。比如,她从一个曾经极爱干净的女孩变成一个澡也不洗的邋遢女人,过着“一般人一天也过不下去”的日子。比如,她一个人就把截车解救的840只猫留下,而在家里猫满为患、大量死亡的时候,她又截留了一车480只猫收养。比如,她并不欢迎外界领养她的猫,甚至在一位“猫友”动了她一只被笼子夹住的猫时,打了这位“猫友”一耳光。比如,她一边抱起一只浑身涂满紫药水的病猫亲吻不已,另一边却对家里“尸横遍野”的死猫视而不见。
“猫友”在多姿融家里拍摄的虐猫视频(谨慎点击)
●什么是“动物囤积症”
怪异的“猫妈妈”,在“动物囤积研究协会”(HARC)眼里并不奇怪。在1981年,研究人员根据纽约市健康和动物管制部门收到的投诉信,采访了数名宠物主人,这些宠物主人共同的特点是收养了大量猫或狗。“在所有的社区,或大或小,或农村或城市,都能见到这些收集动物的人。他们对一切都持否定态度,对周遭肮脏的环境视而不见,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动物生病,濒临死亡甚至已经死亡的事实。他们需要帮助”——从事动物保护的专业人士如此介绍这个群体。
, http://www.100md.com
针对这种现象,成立了专门的“动物囤积研究协会”。该协会对“动物囤积者”(Animal Hoarder)的定义为:1、动物伙伴的数量超乎常理。2、无法提供动物甚至最低标准的营养、卫生、庇护、医疗照顾,以致动物饥饿、生病或死亡。3、否认自己无法提供动物最低限度的照顾,并否认这种行为对动物、家庭、居住者造成不良影响。而之所以采用“囤积”(hoarding)一词而非“收集”(collecting),是因为后者的行为是基于兴趣,而前者的行为带有病态成份。
●妇女、老年、独居、困顿……,“动物囤积者”最常见特征
在玉林狗肉节风波中出现的几位“爱狗大妈”来自五湖四海,但翻看她们的资料,却发现非常的相似:1、她们都说自己是因为偶然的机会与狗结缘,塑造了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并且强调自己和狗之间可以“通灵”,比如其中一位说“那年冬天,一条流浪狗在窗外狂叫,我出去看,两个小偷在撬我的火锅店的门。狗冲上去,咬住小偷的裤腿。从此,我每天给它喂食。它每天送我上班,接我下班”。2、她们为了养狗倾家荡产,勉力维持,生活困顿,却也无怨无悔。3、她们因养狗与家人闹翻,或者本就是没有配偶的独身女人。4、她们养狗的数量多得让人咋舌。5、她们主动去收集狗,其中一位在玉林购买几条狗之后执意要带回重庆抚养。6、她们都认为狗在她们那里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比如说“从来没有让这些‘孩子们’饿着”……
, http://www.100md.com
“爱狗大妈”杨晓云收养了1000多只狗
尽管媒体之前的报道都是突出她们“爱心”的一面,但上述资料已经显现出矛盾:一个穷困潦倒的独身女人,可能同时照顾好几百甚至上千只狗吗(根据国外相似案例,养狗上百只已经无法避免疾病肆虐和大量死亡)?所以高度怀疑她们就是“动物囤积者”。
并且,虽然案例显示无论男女、老少、已婚未婚或寡居、专业人士或白领上班族甚至于兽医,都曾做出动物囤积的行为,但上述“爱狗大妈”的个人特征,最具有动物囤积者的普遍性:动物囤积研究协会的统计指出,大部分动物囤积者的特征是:单身、老年妇女、独居、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今年5月号的《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刊载了西班牙首篇关于动物囤积行为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囤积者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63%;24起案例中,有21起是独自居住;正如过去的研究,绝大多数的囤积者属于社会孤立者,且所有人均表示自己经济困顿;囤积者基本不认为囤积动物的行为有何问题,无法理解这种不当照料等同虐待,承认自己漠视动物福利的只有1起。
, 百拇医药
美国的研究者指出:动物囤积者强调说他们对动物给予了全身心的爱,“从不怀疑,绝不批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宠物当成人来看待,而自己则摇身一变,变成那些饱受痛苦和冷遇的动物们的保护神。
■“动物囤积症”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
●“动物囤积症”具有“妄想”特征
研究者普遍认为,动物囤积者患上了一种高度集中型的妄想疾患。有两点可以证明这个结论。首先,动物囤积者都坚信自己拥有某种特殊本领,可以和动物交谈或交流。另外,囤积者们坚持认为他们饲养的动物都很健康,都被照料得很好。他们的这些想法与事实完全相反,这说明他们的思维系统完全与现实脱节。
对“囤积症”有过20多年研究的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兰德·弗罗斯特和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道尔·斯泰吉蒂认为,动物囤积症最令人费解的症状正在于此——即便他们置身于患病和濒死的动物和满墙遍地的粪便之中,也仍然矢口否认有任何问题存在。即便在不容置疑的事实面前,动物囤积者仍能够武断地坚持己见,这说明他们的信仰已经扭曲和失真了。原本竭力去爱动物的他们,到头来却伤害了动物,这是此症中最难以捉摸的地方。
, 百拇医药
●这种病症很可能与患者的童年生活有关
“我一辈子都在照顾别人。我感觉人们需要我,但并不爱我、赏识我。这些动物们填补了我心灵的空缺,我是唯一能给予它们爱的人,我把它们救了出来,让它们免受浪迹街头之苦。”——一位拥有66只猫的女士如是说。
研究者指出,大多数动物囤积症者认为自己和动物之间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如“不掺虚伪的纯爱”、“超凡之爱”,并且认为这种爱没有任何人之间的感情那样复杂,且比人之情感更为珍贵。
研究者认为,动物囤积者的这种感觉与他们的童年经历有关。绝大多数动物囤积者在童年时期遭人忽视、受人虐待、或过着混乱的生活。因此,他们以和动物之间的联系取代了与他人之间早已摇摇欲坠的情感,动物成了家人的替代品。这种理解也符合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米尔博士的“蓄水池”理论——儿童的心理犹蓄水池,需要家人的爱来填满,否则将会形成终生的心结,在成年后依然要试图以别的方式去弥补。
, 百拇医药
而对这种情感弥补的珍视,让动物囤积者不能去想他们的动物境遇糟糕这个事实。所以才会出现“猫妈妈”一边像疼爱家人般亲吻一只病猫、一边对家里的死猫视而不见的矛盾场景——她的内在情感逻辑要求她看到前者而看不到后者,否则她好不容易建成的情感大厦将瞬间崩塌。
●当然,对“动物囤积症”的研究还在初步阶段
迄今对动物囤积症的研究还是以美国为主,前述今年5月发表的西班牙研究据称是欧洲的首份相关研究。总体上,对“动物囤积症”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而在中国别说研究,连这个概念都几乎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什么救治建议。我们只能说,随着中国饲养宠物的普及,应该开始关注这个现象了。
■动物囤积和动物保护不应再混为一谈
, http://www.100md.com
●与中国相反,在国外动物囤积恰恰是站在动物保护的反面
这次的玉林狗肉节风波中,几位“爱狗大妈”正是被作为动物保护者的典型和代表。这与国外的情况截然相反。在美国,动物囤积症的发掘,正是源于动物保护者对饲养过量宠物导致宠物受虐待的不满。他们把动物囤积者送上法庭,其中不少囤积者因触犯虐待动物的法律受到处罚。
其它发达国家也类似。在2008年,澳大利亚一对至少饲养了120只狗的夫妇被控虐待犬只获得11项罪名,之后,夫妇俩即失踪,而当局发布了通缉令。
在玉林给狗贩下跪的“爱狗大妈”被当成动物保护代表
结语
当年的“猫妈妈”风波还未让人们开始认识“动物囤积”,如今从“狗妈妈”风波起,该揭开“动物囤积”的面纱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