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2490852
失去亲人,别太苛待自己(心理医生手记)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2日 生命时报
     无需坚强,悲伤、内疚、恐惧……任何情绪都可以接受

    “鲁甸地震”牵动每位国人的心。受害者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失去子女的爸妈们。其中不乏内心极为坚强者。尽管失去孩子,但他们没有哭,没有垮下,甚至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继续高强度工作,没有时间去看孩子最后一眼。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坚强意志值得称道,但人非草木,丧失亲人怎么可能没有负性情感反应呢?更何况,他们失去的是花季孩子。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坚强的行为是反常的。

    一般说来,丧失亲人后的心理变化大致包括休克期、抑郁期、恢复期三个阶段,这些父母的坚强行为是休克期的表现。此时,丧失亲人者往往会出现情感麻木,甚至否认亲人去世的事实。若不能顺利度过休克期,失亲之后的哀伤过程就不能开始,不利于心理健康。我有一句话送给失去孩子的家长们:孩子走了,伤心是正常的,什么都做不了也是正常的。所有人都不会因为你们什么都做不了而说你们脆弱。相反,这说明你们更加真实。

    作为当事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正处在心理危机状态,告诉自己,此时出现任何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包括悲伤、自责、内疚、恐惧、无助感、无望感。要接受这些负性情绪,并能向关系密切的人表达感受。心身是统一的,中国自古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之说,有不良情绪不宣泄,势必损害身体。不良情绪在心里越积越多,会引发心身疾病,甚至抑郁症。其次,尽量保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哀伤引发次生伤害,比如因过度自责导致自杀等。最后,有意识地与其他失子父母联合起来形成互助团体,提供能在情感上相互支持的大环境。

    失子父母的家人、朋友或同事,要为其提供具体的帮助,比如在需要的情况下帮助当事人保证基本的生理需要,同时不要阻碍他们表达感受。▲, 百拇医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 李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