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秋季 > 秋季养生
编号:12486347
秋日养生的“两防一调”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9日 北京晚报
     处暑节气在每年8月23日或24日,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处暑时节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也是“热燥”的开始,比夏天的干燥还要明显,因此人们常会感到既热又干燥,容易出现皮肤、喉咙干燥,干咳无痰、发热等症状。对于“热燥天”养生,人们应多吃新鲜果蔬,尤其是梨子和莲藕,还可将丝瓜皮、荷叶等用于熬汤。

    处暑过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燥气伤肺,如果经常食用辛辣油炸类食品,则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在这个节气里,养生保健不妨学会“两防一调”。

    防“秋乏”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保证充足睡眠和多食碱性食物可驱“秋乏”。
, 百拇医药
    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身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虽然说“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也是身体在秋季气象环境中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至于因此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助于消除疲劳。营养专家特别提醒说,处暑后在饮食调整上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都能帮助人体克服疲倦。

    调穿衣睡眠
, 百拇医药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但“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裳,还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只是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好。值此时节,公众在衣着和起居上应该有所讲究,穿衣要“酌情增减”,特别是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养生专家提醒说,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起居宜“早睡早起”,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一般而言,秋季睡眠以晚上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为宜,中午时分应注意午休,有利于保养精气。

    防胃肠病
, http://www.100md.com
    夏秋交替,昼夜温差比较大,对胃的刺激使得胃酸分泌增多,极易引发肠胃疾病;夜间温度较低,稍不注意就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白天的高温天气给细菌病毒等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人们在进食受到致病菌污染的食品后,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经常在空调环境和室外之间进进出出,也极易引发中暑。尽管处暑已到,但人们仍要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少吃油腻食品,多吃清淡食品。适当多喝一些淡盐水、绿豆汤,多吃蔬菜水果。家庭要准备好防暑降温药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对消化道疾病的防范。此外,现在早晚温差较大,市民夜间睡觉要注意保暖,空调温度切忌调得过低。

    夏天造成人体气血损耗,处暑过后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会有所下降,排泄能力也下降,会导致代谢废物在体内明显增加,如不注意容易发生腹泻。特别是老人和小孩、体质较弱者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肠胃炎、慢性气管炎)的人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不能掉以轻心。, http://www.100md.com(顾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