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人与医学
编号:12486326
健康进化论 小餐桌大变化 那些年的健康往事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24日 北京晚报
那些年的健康往事
那些年的健康往事
那些年的健康往事
那些年的健康往事
那些年的健康往事
小餐桌大变化
小餐桌大变化
小餐桌大变化

     健康进化论

    62年,在人类"进化论"的时间轴上可能仅是短短一瞬,但人们的饮食方式、生活方式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清汤寡水到"三高"饮食,我们的肠胃在"进化";从全民呼啦圈到"大妈广场舞",我们的健身方式在"进化";从得"贫困病"到患"富贵病",我们的疾病也在"进化"……以下梳理出这62年里人们餐桌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健康大事件,邀请了出生于不同年代的各界名人,分享他们具有时代特色的健康理念、养生私享等。 (阳叶萍)

    

    那些年的健康往事

    6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健康生活也与时俱进,每一次变化都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以下以图片的形式,节选了发生的标志性事件,跟读者一起分享时代变迁给我们健康生活带来的点滴变化。
, 百拇医药
    1952-1982

    建国初期,痢疾、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病肆虐,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为消灭各类传染病,保护人类生命安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成为预防和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方便、有效的手段。

    “四环素牙”成为那个时代药物副作用的典型代表。“只生一个好”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粮票开启了中国的票证时代,相继出现的肉票、油票、布票主宰着人们的生活。广播体操、交谊舞、乒乓球成为人们广泛参与的健身方式。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为了增强我国人民的身体体质,特设计了第一套广播体操并进行推广。图为当时市民做广播体操的场面。

    建国初期,我国北方广泛开展滑冰、滑雪运动,新中国的冰雪运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图为当时滑冰爱好者学习时的场景。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防治漏种、重种,1969-1972年建立了北京市预防接种卡片制度。图为70年代,北京市卫生防疫人员认真整理免疫接种卡。
, 百拇医药
    195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顾方舟教授在国内首次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并定出型别。图为卫生防疫人员为儿童喂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1975年,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陶其敏教授研制出我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图为陶其敏教授第一个注射了自己研发的我国第一支乙肝疫苗。

    1983-2013

    期间,“儿童预防接种制度”正式在全国实施。艾滋病,甲肝、SARS、禽流感、甲流、手足口、三高疾病不断刷新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三甲医院诞生,民营医院出现,连锁药店应运而生。

    随着居住、营养状况的改善,加上卫生医疗条件的提高,运动时间的减少,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一些因年龄产生的退化性疾病,以及因生活方式导致的代谢类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成为多发疾病。随着以电脑为首的电子产品的普及,干眼症、鼠标手、颈椎病、网瘾也成为时代标志性的健康类疾病。呼啦圈、迪斯科、广场舞,成为这个时期的热门运动项目。
, 百拇医药
    1983年,本市西城区开展婚前保健工作试点,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及婚前保健咨询。图为进行婚前保健咨询的市民。

    80年代末风靡大街小巷的呼啦圈运动。

    1988年,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图为主持开展这项工作的张丽珠教授怀抱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

    2003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SARS指挥协调组忙碌工作。

    2007年,北京市启动“健康奥运 健康北京”全民健康促进活动,面向市民普及健康知识、开展促进健康系列行动。图为市民健康大步走的风采。

    图片由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 百拇医药
    

    

    小餐桌大变化

    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变迁,62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其中,百姓感受最为真切的则是餐桌上的变迁,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旺以及充满期待的未来。

    副食本:一家人的命根子

    “我是50后,能有记忆的时候大概是在60年代初,5岁左右。我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见到吃的总是很亲。”陈英,北京人,与同样从60年代走过来的人一样,饿是他们曾经最常有的状态。
, 百拇医药
    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整过国家都是困难重重。由于粮食不足,国家逐渐实施配给制。于是,各家各户除了有户口本外,还增加了粮本、副食本等,买什么都是凭票供应,老百姓的副食本是一家人的命根子。“那时候,粮票的作用比钱大,钱可以丢但粮票不能丢。”陈英回忆,除了粮票外还有面票、米票、肉票、油票等,每人每月一两芝麻酱、一两糖,二三两肉,每户每月两斤鸡蛋……主食都不足就更别提零食了,那种状态真是异常艰苦。虽然到了后期市场逐步放开,但凭票供应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93年。

    冬储大白菜:没有就心里不踏实

    对老北京胡同留有印象的人还能忆起,每年11月初冬,胡同里、四合院中,家家户户门前都整齐地码放着一落大白菜。时至今日,冬储大白菜依然在一些人家延留,甚至成为了一个“本能”。

    “我对计划经济时代的冬储大白菜一直留有印象,从1960年进入困难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期。”50后左桂云女士说,冬储大白菜到了后期已经成为了北京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冬天若没有储存些大白菜放在家里,心理就会发慌,担心过不了冬。
, 百拇医药
    以至于到改革开放以后,物质已经极为丰富,市场供给的各种蔬果粮食完全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然而,特别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依然延续着冬储大白菜的习惯。“北京人储菜、腌菜,想方设法将简单食材多样化,也渗透着父母对儿女的疼爱。哪怕一个月只有三两油、半斤肉也要想方设法吃得好。”

    储存大白菜的意义已经超出了食物本身。

    自由市场:餐桌上物质的腾飞

    80年代,改革开放让人们尝到了甜头。生活的道路拓宽了,一些人选择了停薪留职、下海经商。逐渐地,人们周围出现了自由农贸市场,这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记忆是模糊的,只有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对其甚为怀念。

    “在自由市场里,已经有不少新鲜的蔬菜、水果可以直接从农民手中买到了,也可以拿粮票换些花生米、瓜子,市面上见到的食物愈发多了起来。”
, http://www.100md.com
    不只是物质上的增加,餐桌上也有了丰富。早点不再是豆浆、油饼、火烧,也有了面包、牛奶、麦乳精和可口可乐。市民黑玉香回忆道,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更进一步,我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日常消费愈发便捷而丰富,南方的水果、蔬菜可供北京。反映到餐桌上的变化最大,家庭的饭菜也可以做到三菜一汤,荤素搭配了。

    营养态度:从忽视到渴求

    “80年代前后,我被分配到中专校学习烹饪营养,开始接触食品化学、高分子化合物、食品营养学等课程,这个学习经历对我一生影响特别大。”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魏世平介绍到,虽然自认为知识有用,但那个年代人们还将营养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甚至厨师界也是不讲营养的。

    “80年代后期,当大家用粮票开始换生活物品的时候,其实很多领域都已经开放了,买肉不再需要凭票。”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吃的发胖、营养过剩的人开始出现,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人群也开始增加。
, 百拇医药
    1998年以后,一部分意识超前的人开始注意吃出营养,如注重蔬菜水果的摄入、优质蛋白的补充、多吃不饱和脂肪酸等。但是大众普遍对于营养知识的了解依然匮乏。以至于今天,很多老年人因为年轻时没有注重营养,到了老年患上了慢性病却又盲目信任保健品;或者一部分人担心吃的不营养反而什么都不敢吃了,比如视鸡蛋黄、肥肉为垃圾食品等,很多人宁可花数百上千元购买保健品,也不愿意踏踏实实花几十元钱做一顿饭。

    “中国餐桌在这62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前将碳水化合物作为小吃、零食的时代,到今天物质极大丰富却不知如何去吃。”魏世平提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国民营养素质基础不够。在国外,很多国家的小学课本中就有营养知识,但我国顶尖医学院本硕博八年的临床医学系,也仅设置了2个小时的营养选修课。魏世平呼吁,国民应该加强营养课的教育,具体来说包括如何选择零食,了解食品添加剂等基础问题,以免因信息不对等所造成的社会恐慌。“老百姓的餐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过程中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做好公众科普及信息透明,或通过科普基地让百姓了解食品工业。”
, http://www.100md.com
    食品安全:新时代的百姓诉求

    在粮票时代被画上历史句号以后,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保证百姓生活的政策。第一个当属“米袋子工程”,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从1988年至1999年,我国又提出建设了“菜篮子工程”,主要解决居民的副食和营养平衡问题。2000年以后,“餐桌子工程”则要解决全民健康,吃得营养、吃得安全的问题。与此同时,方便快捷的厨房革命进一步加速。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沈群教授提出,与厨房革命并行的,是国家食品安全事件开始备受关注。是否吃得新鲜,对于有机食品的需求,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关注等等,无不源于此时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食品健康的迫切需求。“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自己上大学时,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食品专业并没有设置过食品添加剂的课程,因为那时中国的食品工业所能提供给市场的产品太少。食品工业的发展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

    “未来的百姓餐桌,人们更加期待的会是食品的更安全、更方便。”沈群教授表示,未来的食品工业,更多将面临80后、90后、00后,他们的工作压力大,对休闲的需求会更多,一天三顿在家做饭的比例很小。除了作为当地文化、风景的地方小吃需要保留地道的手艺,需要亲手制作加工以外,人们对食品工业的要求就要更加方便、多元、美味。

    此外,对于越来越多人所追求的有机食品,沈群教授认为就目前中国的现状,实现全民有机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要应对将来可能到达的16亿人口这一现实情况。因此,有机食品未来会有发展,但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国首要大规模发展的依然是先保证16亿人的粮食安全问题。

    本报记者 王怡

    供图/CFP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