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很容易,一统江湖很困难
经销商调研:
市场属性造就竞争格局
Q:如何看待未来医院采购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进展?
A:招标采购体制来说,南方很多医院已经开始试剂耗材公开招标;未来应过渡为集中统一采购,但现在还为时尚早。
Q:销售中对生化类有什么感受?为何上市公司表现不好?
A:生化试剂增长快于行业,上市公司表现不好是因为诊断试剂存在区域性,小企业凭借几家医院关系即可存活,而科华等大公司销售政策未必灵活,份额容易被新出现的小公司占据,九强生物OEM就有很多。
Q:市场的分散性体现在哪里?
A:小企业占据了很多份额,稀释了大公司的竞争优势。最传统的销售模式是营销、上量、维护,就此小企业基本没有劣势,因为其机制灵活、当地情况熟悉。
Q:对化学发光试剂怎么看?
A:目前化学发光试剂还是国外进口的多:一方面国产品质不行;另一方面进口厂家重点把持这个市场,因为利润确实好。总体来说,市场份额国外企业占60%,非上市内资小公司占25%。
Q:经销商拿货政策是怎样的?
A:对于试剂销售给医院的价格,一般而言,经销商拿货价格是其30%~40%,即空间为1.5~2倍。目前药确实不好做,因为空间小,医保采购招标制度透明。
Q:经销商对厂家的选择标准是怎样的?
A:厂家对经销商的支持包括市场和经济两个方面。经济上包括返利、礼品、政策等;市场方面,技术支持很重要,需要的时候马上有技术人员派到医院,进行学术推广,提升品牌力度等。厂家最好品种比较多,能够多拿。
Q:外资厂家与内资在空间上的差别有多大?
A:外资的强势品牌如罗氏,往往能达到7折,小生化企业只有2折。诊断试剂各个医院差异很大,没有统一价格,医院能够承受的价格就是合理价格。
[结论]
未来诊断产品采购走集中采购路线是趋势,目前空间、政策都比药品灵活;小厂家、小经销商借助医院关系仍能分割区域市场;生化试剂增长较快,发光产品利润较高;内资、外资之间扣率差别极大。
厂家交流:
看好微生物诊断市场
Q:微生物诊断试剂目前行业发展如何?在医院端的反馈是怎样的?
A:这个细分领域天花板相对较低,市场蛋糕小,但是增速应该快于行业(30%左右)。很多二级医院根本没有微生物检验配置,限抗之后需求增长,也不像生化那样形成了稳定格局,不少检验科医生对微生物项目持欢迎态度。
Q:渠道整合有什么影响?
A:现在药品经销商日子不好过,诊断经销商相对比较舒服,比厂家自由得多。国药托管整个医院器械药品科,已经在山东搞了50多家医院,希望公司将山东的整个代理给他们,所有经销商都要从国药拿货。由此,厂家有很大经营风险。暂时考虑将部分难以开院的品种给他。
Q:医院对诊断试剂品牌的忠诚度如何?
A:往往是三甲医院更有品牌忠诚度,二级医院本身就比较分散,对价格更加敏感。比如九强,采取仪器租赁投放的模式,对不同级别的医院给不同品牌的生化分析仪,配合自己的试剂。
Q:微生物产品与其他试剂有何经营差别?
A:微生物系列本身对经销商要求比较高,冷链运输,所以太远的地域做不了,培养基路上就变质了。需要在异地设厂或OEM等,对厂家生产线要求也比较高。
Q:对行业发展环境怎么看?
A:行业发展趋势向好的,如CFDA监管政策逐步理顺(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等文件陆续出台)、基层医院投入增加等,科技部、各级地方政府、发改委基金补贴扶持很多,且资本市场看好,给并购提供了很多机遇。
Q:对微生物诊断试剂未来怎么看?
A:国外都很重视微生物,甚至设立专门的微生物科。目前微生物检验依赖于医生个人经验,经典微生物和药敏试验难以替代,自动化细菌分离培养仪、药敏鉴定仪等都有很好的需求。限抗政策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微生物室。
Q:对行业竞争格局怎么看?
A:现在新药研发太慢了,而诊断试剂可以逐步开发新品、新检验方法去替代老的。IVD具有极大的区域差异性,不像药品一样具有省级招标等公开流通渠道,厂家开发技术壁垒不高,生存很容易,但大企业一统江湖很困难。
[结论]
强势商业逐步整合渠道,影响厂家决策;微生物试剂对物流、厂家要求较高;行业未来发展受益于监管规范、政策扶持、资本助力。 (■祝维民)
市场属性造就竞争格局
Q:如何看待未来医院采购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进展?
A:招标采购体制来说,南方很多医院已经开始试剂耗材公开招标;未来应过渡为集中统一采购,但现在还为时尚早。
Q:销售中对生化类有什么感受?为何上市公司表现不好?
A:生化试剂增长快于行业,上市公司表现不好是因为诊断试剂存在区域性,小企业凭借几家医院关系即可存活,而科华等大公司销售政策未必灵活,份额容易被新出现的小公司占据,九强生物OEM就有很多。
Q:市场的分散性体现在哪里?
A:小企业占据了很多份额,稀释了大公司的竞争优势。最传统的销售模式是营销、上量、维护,就此小企业基本没有劣势,因为其机制灵活、当地情况熟悉。
Q:对化学发光试剂怎么看?
A:目前化学发光试剂还是国外进口的多:一方面国产品质不行;另一方面进口厂家重点把持这个市场,因为利润确实好。总体来说,市场份额国外企业占60%,非上市内资小公司占25%。
Q:经销商拿货政策是怎样的?
A:对于试剂销售给医院的价格,一般而言,经销商拿货价格是其30%~40%,即空间为1.5~2倍。目前药确实不好做,因为空间小,医保采购招标制度透明。
Q:经销商对厂家的选择标准是怎样的?
A:厂家对经销商的支持包括市场和经济两个方面。经济上包括返利、礼品、政策等;市场方面,技术支持很重要,需要的时候马上有技术人员派到医院,进行学术推广,提升品牌力度等。厂家最好品种比较多,能够多拿。
Q:外资厂家与内资在空间上的差别有多大?
A:外资的强势品牌如罗氏,往往能达到7折,小生化企业只有2折。诊断试剂各个医院差异很大,没有统一价格,医院能够承受的价格就是合理价格。
[结论]
未来诊断产品采购走集中采购路线是趋势,目前空间、政策都比药品灵活;小厂家、小经销商借助医院关系仍能分割区域市场;生化试剂增长较快,发光产品利润较高;内资、外资之间扣率差别极大。
厂家交流:
看好微生物诊断市场
Q:微生物诊断试剂目前行业发展如何?在医院端的反馈是怎样的?
A:这个细分领域天花板相对较低,市场蛋糕小,但是增速应该快于行业(30%左右)。很多二级医院根本没有微生物检验配置,限抗之后需求增长,也不像生化那样形成了稳定格局,不少检验科医生对微生物项目持欢迎态度。
Q:渠道整合有什么影响?
A:现在药品经销商日子不好过,诊断经销商相对比较舒服,比厂家自由得多。国药托管整个医院器械药品科,已经在山东搞了50多家医院,希望公司将山东的整个代理给他们,所有经销商都要从国药拿货。由此,厂家有很大经营风险。暂时考虑将部分难以开院的品种给他。
Q:医院对诊断试剂品牌的忠诚度如何?
A:往往是三甲医院更有品牌忠诚度,二级医院本身就比较分散,对价格更加敏感。比如九强,采取仪器租赁投放的模式,对不同级别的医院给不同品牌的生化分析仪,配合自己的试剂。
Q:微生物产品与其他试剂有何经营差别?
A:微生物系列本身对经销商要求比较高,冷链运输,所以太远的地域做不了,培养基路上就变质了。需要在异地设厂或OEM等,对厂家生产线要求也比较高。
Q:对行业发展环境怎么看?
A:行业发展趋势向好的,如CFDA监管政策逐步理顺(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等文件陆续出台)、基层医院投入增加等,科技部、各级地方政府、发改委基金补贴扶持很多,且资本市场看好,给并购提供了很多机遇。
Q:对微生物诊断试剂未来怎么看?
A:国外都很重视微生物,甚至设立专门的微生物科。目前微生物检验依赖于医生个人经验,经典微生物和药敏试验难以替代,自动化细菌分离培养仪、药敏鉴定仪等都有很好的需求。限抗政策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微生物室。
Q:对行业竞争格局怎么看?
A:现在新药研发太慢了,而诊断试剂可以逐步开发新品、新检验方法去替代老的。IVD具有极大的区域差异性,不像药品一样具有省级招标等公开流通渠道,厂家开发技术壁垒不高,生存很容易,但大企业一统江湖很困难。
[结论]
强势商业逐步整合渠道,影响厂家决策;微生物试剂对物流、厂家要求较高;行业未来发展受益于监管规范、政策扶持、资本助力。 (■祝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