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文字版.pdf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2日
第1页 |
第162页 |
第53页 |
参见附件(2789KB,169页)。
中文名: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作者: 法拉奇
译者: 毛喻原 / 王康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书号: 9787542632081
发行时间: 2010年3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是一本社会历史、真诚忏悔与虚构故事的混合物,是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这颗精子”和“想象力这颗卵子”天然受孕的结果。
的主题不仅涉及文学史上从未接触过的内容— 一个未婚母亲与她腹中胎儿的一段旷世未有的缠绵恋情,而且涉及作者对人类生与死、爱与恨的深刻怀疑与痛苦思索。无论从哪方面说,这本书都是法拉奇的不朽之作。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译者序
1
译者序
在灰暗、沮丧、表热内冷的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有幸读到了法拉奇的长篇纪实小说《男子汉》。当时,该书的汉译在中国先后出了四五个版本,我读的是外研
版,在印象中,这是最好的一个版本。从此,我就喜欢
上了法拉奇及她的所有作品。
初读《男子汉》给我内心的震动是巨大的,就像我
初读普拉丝一样,它们给我心灵的冲击总是让人难以忘
怀。从某种意义上说,20 世纪,乃至 21 世纪的中国读者
更需要去读法拉奇与普拉丝,而不是那些更为权威、更
具知名度的杜拉丝、乔治·桑,甚至波伏瓦、吴尔夫们。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法拉奇与普拉丝连同她们的
辉煌作品一起才构成了 20 世纪女性文坛的一种奇迹、一
个异象、一座丰碑。那是人类灵魂视界至高点上的一道
灼人的风景。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与人世的沉浮,这一风景仍会在一种迷懵的氛围中散发出一种耀眼的光
芒,重新去洗涤着人们对于过去苦难与悲壮经历的回忆,重新去激发起人们对于未来美好与公正生活的企盼。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2
在我看来,法拉奇与普拉丝是人类精神天空中两颗
闪耀的明星。无疑,她们已成为某种重要的尺度,某种
珍贵的参照和某种让人理解生活、校正生活的启示性警
醒。普拉丝深入灵魂, 行走在人类感情的刀锋上,以诗
歌的全部力量表达了人之现实生活的极度恐怖与绝望,以其自身的死来向世人展示何为真正的生;法拉奇植根
于现实,穿梭于人类敌对行为的硝烟之间,以“新闻”
的犀利手法传达了人之精神世界的玄光十色与起伏跌宕,以其顽强的生来向世人说明何为真正的死。两者殊途同
归,就其生之绝望的抒发与生之公正的呼唤而言,两者
都达到了一种极致,抵达了一种无法逾越的高度。
法拉奇在中国的知识界一直都有一种极高的声誉。
这从以下这个事例中可以得到证明。1993年法拉奇来到
中国,在中国社科院发表演讲。乘公共汽车前往听讲的
学生不顾主办单位的反对,把整个演讲大厅及其走廊都
挤得水泄不通,场面甚是火爆和狂热。在演讲结束后的
提问时间里,一名意大利语专业的学生站起来说:“我
并不是来问问题的,因为我从学会阅读起就一直读您的
书,我已经知道您的答案了。我到这里来是为了代表我
本人和我的同学向您表示感谢……我感谢您,我们感谢
您,因为通过您的作品,您教给了我们两件世界上最重
要的东西:勇气与自由……请您不要死……我们非常需
要您。”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译者序
3
尽管在一部分中国的女性读者中,法拉奇显得有些
“怪异”,因为她早年就发誓不结婚,不生孩子,从事的
还是连男人们都无能望其项背的新闻事业,但在中国真
正的知识界,法拉奇还是被人敬重有加的。这倒主要不
是因为她的作品多次获奖 (《空话与祈祷》获意大利班卡
莱拉奖,《男子汉》获维莱吉奥奖,《印沙安拉》获海明
威奖和国际安提伯斯奖,有关海湾战争的报道获麦西纳
最佳新闻报道奖等 ),也不是因为如她的传记作家圣·阿
里科所说,她取得了一般的新闻工作者用 150 年的时间
也不能完成的新闻业绩。她之所以受敬重,尤其在第三
世界及发展中国家中,主要是因为她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反对暴政和人类邪恶势力的象征;是因为她的作品
与她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她始终在身体力行自
己的信仰。无论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还是在对卡扎菲、霍梅尼、基辛格、邓小平等人的采访中,我们都能极其
强烈地感受到法拉奇其人及其信仰的内在魅力。我想,如果我们能有机会去细细品读法拉奇的作品 ( 尤其是《男
子汉》、《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印沙安拉》及《风
云人物采访记》中的优秀篇章 ) 的话,我相信,我们每
个人都会被其作品所透露出来的那种激情、真诚与正义
感的力量感动。法拉奇无愧为一个用其自身的生命来写
作的人,她作品中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反暴政的倾向,以
及对社会公正的强烈呼唤,是当代同类作品中少有能比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4
拟的。
如果说“神话就是与某种仪式联系在一起的叙事故
事”的话,那么,法拉奇已不仅仅构成一种现象,无疑
已成为一种当代神话。她运用文学化的新闻工作作为自
己的表达方式,并把她本人的一切突显在作品的内容中。
她带有仪式性质的惯常行为,使我们能够发现她、观察
她、 理解她,并体验她在进行自我剖析时感受到的乐趣。
我们在她的作品中与她共同经历冒险事件,共同体验爱
情滋味,共同分担哲学与政治上的焦虑。正如圣·阿里
科所说 :“法拉奇把自己造就成了明星,她是现代神话创
作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犹如当年的格瓦拉、海明威,她是一个魅力四射的人物。
我认为,我们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没有理由不感谢
法拉奇。除了她的《男子汉》、《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除了她 1968 年 9 月在墨西哥城面对反动政府镇压学生、向学生开枪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英勇壮举,仅举以下一
段小插曲,我们也有足够理由感谢她。这一插曲,对于
我们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鲜为人知。这就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天安门广场上,马、恩、列、 斯四幅巨大画像的
消失就直接与法拉奇有关。
1980 年,法拉奇来北京采访当时的副总理邓小平。
在采访中,他们在一个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法拉奇对邓
小平说,她不喜欢天安门广场上的那几幅卡尔·马克思、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译者序
5
弗里德多希·恩格斯、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和约
瑟夫·斯大林的画像。因为他们是东方灾难的思想之源
和行动的始作俑者,尤其是后者,堪称暴政与集权的象征。
她对邓小平说 :“真可惜!我本来挺高兴,但看见他们真
令我扫兴。我真希望我能把斯大林画像从天安门广场取
走。”邓小平当时回答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可以理解,但我不会满足您的这个愿望。”第二天,星期六一早, 当
法拉奇再次穿过广场时,她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
为她惊奇地发现,一夜之间那些画像已不翼而飞:马克
思走了,恩格斯不见了,列宁消失了,斯大林也不知去
向。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假定,在此之前,中国政府
本身就打算取走画像,但要不是法拉奇的中国之行,这
些画像也绝对不会取走得那么快,那么及时。另外,法
拉奇的传记作者圣·阿里科还写上了这么一段话 :“要是
有朝一日,有人在法拉奇的墓碑上写上:此处长眠的就
是那个取走了天安门广场上马、恩、列、斯巨幅画像的人,我想,她定会心满意足。”
1987 年,我和我的朋友王康一起到刘先生家做客。
刘先生家中有一个书房,其中两个书架上放满了各种各
样的外文原版书。它们对我具有莫大的诱惑力。我随手
从书架上取了两本翻了起来。其中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设计得非常精致,黑底红线银字。我打开该书的第
一页,想浏览它的第一自然段。蓦然间,这段文字像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6
有魔力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心怦然一动,顷刻就
怔住了 : “昨夜,我知道了你的存在,从虚无中逃逸出来
的生命的灵光 ;我躺在床上,睁大双眼凝视着黑夜,突
然之间我就知道 :你就在那里……”
这是何等美丽的文字啊!有力、凝重、抒情,极富
诗意。只是我当时还不知道这是谁写的什么书。备感激
动与好奇的我自然把书回翻了过来,再次重新仔细地阅
读封面上的文字。哇, 令我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 ......
1
译者序
在灰暗、沮丧、表热内冷的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有幸读到了法拉奇的长篇纪实小说《男子汉》。当时,该书的汉译在中国先后出了四五个版本,我读的是外研
版,在印象中,这是最好的一个版本。从此,我就喜欢
上了法拉奇及她的所有作品。
初读《男子汉》给我内心的震动是巨大的,就像我
初读普拉丝一样,它们给我心灵的冲击总是让人难以忘
怀。从某种意义上说,20 世纪,乃至 21 世纪的中国读者
更需要去读法拉奇与普拉丝,而不是那些更为权威、更
具知名度的杜拉丝、乔治·桑,甚至波伏瓦、吴尔夫们。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法拉奇与普拉丝连同她们的
辉煌作品一起才构成了 20 世纪女性文坛的一种奇迹、一
个异象、一座丰碑。那是人类灵魂视界至高点上的一道
灼人的风景。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与人世的沉浮,这一风景仍会在一种迷懵的氛围中散发出一种耀眼的光
芒,重新去洗涤着人们对于过去苦难与悲壮经历的回忆,重新去激发起人们对于未来美好与公正生活的企盼。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2
在我看来,法拉奇与普拉丝是人类精神天空中两颗
闪耀的明星。无疑,她们已成为某种重要的尺度,某种
珍贵的参照和某种让人理解生活、校正生活的启示性警
醒。普拉丝深入灵魂, 行走在人类感情的刀锋上,以诗
歌的全部力量表达了人之现实生活的极度恐怖与绝望,以其自身的死来向世人展示何为真正的生;法拉奇植根
于现实,穿梭于人类敌对行为的硝烟之间,以“新闻”
的犀利手法传达了人之精神世界的玄光十色与起伏跌宕,以其顽强的生来向世人说明何为真正的死。两者殊途同
归,就其生之绝望的抒发与生之公正的呼唤而言,两者
都达到了一种极致,抵达了一种无法逾越的高度。
法拉奇在中国的知识界一直都有一种极高的声誉。
这从以下这个事例中可以得到证明。1993年法拉奇来到
中国,在中国社科院发表演讲。乘公共汽车前往听讲的
学生不顾主办单位的反对,把整个演讲大厅及其走廊都
挤得水泄不通,场面甚是火爆和狂热。在演讲结束后的
提问时间里,一名意大利语专业的学生站起来说:“我
并不是来问问题的,因为我从学会阅读起就一直读您的
书,我已经知道您的答案了。我到这里来是为了代表我
本人和我的同学向您表示感谢……我感谢您,我们感谢
您,因为通过您的作品,您教给了我们两件世界上最重
要的东西:勇气与自由……请您不要死……我们非常需
要您。”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译者序
3
尽管在一部分中国的女性读者中,法拉奇显得有些
“怪异”,因为她早年就发誓不结婚,不生孩子,从事的
还是连男人们都无能望其项背的新闻事业,但在中国真
正的知识界,法拉奇还是被人敬重有加的。这倒主要不
是因为她的作品多次获奖 (《空话与祈祷》获意大利班卡
莱拉奖,《男子汉》获维莱吉奥奖,《印沙安拉》获海明
威奖和国际安提伯斯奖,有关海湾战争的报道获麦西纳
最佳新闻报道奖等 ),也不是因为如她的传记作家圣·阿
里科所说,她取得了一般的新闻工作者用 150 年的时间
也不能完成的新闻业绩。她之所以受敬重,尤其在第三
世界及发展中国家中,主要是因为她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反对暴政和人类邪恶势力的象征;是因为她的作品
与她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她始终在身体力行自
己的信仰。无论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还是在对卡扎菲、霍梅尼、基辛格、邓小平等人的采访中,我们都能极其
强烈地感受到法拉奇其人及其信仰的内在魅力。我想,如果我们能有机会去细细品读法拉奇的作品 ( 尤其是《男
子汉》、《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印沙安拉》及《风
云人物采访记》中的优秀篇章 ) 的话,我相信,我们每
个人都会被其作品所透露出来的那种激情、真诚与正义
感的力量感动。法拉奇无愧为一个用其自身的生命来写
作的人,她作品中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反暴政的倾向,以
及对社会公正的强烈呼唤,是当代同类作品中少有能比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4
拟的。
如果说“神话就是与某种仪式联系在一起的叙事故
事”的话,那么,法拉奇已不仅仅构成一种现象,无疑
已成为一种当代神话。她运用文学化的新闻工作作为自
己的表达方式,并把她本人的一切突显在作品的内容中。
她带有仪式性质的惯常行为,使我们能够发现她、观察
她、 理解她,并体验她在进行自我剖析时感受到的乐趣。
我们在她的作品中与她共同经历冒险事件,共同体验爱
情滋味,共同分担哲学与政治上的焦虑。正如圣·阿里
科所说 :“法拉奇把自己造就成了明星,她是现代神话创
作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犹如当年的格瓦拉、海明威,她是一个魅力四射的人物。
我认为,我们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没有理由不感谢
法拉奇。除了她的《男子汉》、《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除了她 1968 年 9 月在墨西哥城面对反动政府镇压学生、向学生开枪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英勇壮举,仅举以下一
段小插曲,我们也有足够理由感谢她。这一插曲,对于
我们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鲜为人知。这就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天安门广场上,马、恩、列、 斯四幅巨大画像的
消失就直接与法拉奇有关。
1980 年,法拉奇来北京采访当时的副总理邓小平。
在采访中,他们在一个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法拉奇对邓
小平说,她不喜欢天安门广场上的那几幅卡尔·马克思、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译者序
5
弗里德多希·恩格斯、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和约
瑟夫·斯大林的画像。因为他们是东方灾难的思想之源
和行动的始作俑者,尤其是后者,堪称暴政与集权的象征。
她对邓小平说 :“真可惜!我本来挺高兴,但看见他们真
令我扫兴。我真希望我能把斯大林画像从天安门广场取
走。”邓小平当时回答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可以理解,但我不会满足您的这个愿望。”第二天,星期六一早, 当
法拉奇再次穿过广场时,她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
为她惊奇地发现,一夜之间那些画像已不翼而飞:马克
思走了,恩格斯不见了,列宁消失了,斯大林也不知去
向。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假定,在此之前,中国政府
本身就打算取走画像,但要不是法拉奇的中国之行,这
些画像也绝对不会取走得那么快,那么及时。另外,法
拉奇的传记作者圣·阿里科还写上了这么一段话 :“要是
有朝一日,有人在法拉奇的墓碑上写上:此处长眠的就
是那个取走了天安门广场上马、恩、列、斯巨幅画像的人,我想,她定会心满意足。”
1987 年,我和我的朋友王康一起到刘先生家做客。
刘先生家中有一个书房,其中两个书架上放满了各种各
样的外文原版书。它们对我具有莫大的诱惑力。我随手
从书架上取了两本翻了起来。其中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设计得非常精致,黑底红线银字。我打开该书的第
一页,想浏览它的第一自然段。蓦然间,这段文字像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6
有魔力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心怦然一动,顷刻就
怔住了 : “昨夜,我知道了你的存在,从虚无中逃逸出来
的生命的灵光 ;我躺在床上,睁大双眼凝视着黑夜,突
然之间我就知道 :你就在那里……”
这是何等美丽的文字啊!有力、凝重、抒情,极富
诗意。只是我当时还不知道这是谁写的什么书。备感激
动与好奇的我自然把书回翻了过来,再次重新仔细地阅
读封面上的文字。哇, 令我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89KB,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