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鉴别 > 常识 > 正文
编号:13074380
山慈菇与光慈姑不是一种药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9日 中国医药报
     一位老友因病到医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听病友介绍到一门诊部看病,取了药回家后准备煎药时,在药店工作的女儿发现药中的“山慈菇”与药店所卖的不一样。老友拿着从门诊部抓的中药让我看看,我看了看处方又仔细观察了他拿来的中药,的确不是山慈菇而是“光慈姑”。

    山慈菇别名毛慈姑,《本草拾遗》记载其“生山中湿地,一名金灯花,叶似车前,根如慈姑”;《本草纲目》称“山慈姑处处有之,冬月生叶……其根状如慈姑及小蒜”。《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山慈菇来源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或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的干燥假鳞茎,前者习称“毛慈菇”,后二者习称“冰球子”。 山慈菇性味甘、微辛,凉,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功效;用于痈肿疔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癥瘕痞块等症;用量 3~9克,外用适量;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开大小置沸水锅中蒸煮至透心,干燥。毛慈菇和冰球子质量均以个大均匀、饱满坚实者为佳。

    毛慈菇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厘米,膨大部直径1~2厘米;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显微鉴别中,毛慈菇横切面最外层为一层扁平的表皮细胞,其内有2~3列细胞,细胞壁稍厚,浅黄色,再向内为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含黏液质,并含有淀粉粒。近表皮处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长70~150微米。维管束散在,外韧型。

    冰球子药材呈圆锥形,瓶颈状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2厘米,高1.5~2.5厘米;顶端渐尖,尖端断头处呈盘状,基部膨大且圆平,中央凹入,有1~2条环节,多偏向一侧;撞去外皮者表面黄白色,带表皮者浅棕色,光滑,有不规则皱纹;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显微鉴别中,冰球子表皮细胞切向延长,淀粉粒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维管束鞘纤维半月形,偶有两半月形。

    山慈菇历史上就常有混淆品,现在常见的混淆品有光慈姑、丽江山慈菇两种。光慈姑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er的鳞茎;性味甘、辛,寒,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治咽喉肿痛、瘰疬结核、瘀滞疼痛、痈疖肿毒、蛇虫咬伤等症;春、秋、冬均可采收,挖取鳞茎,洗净,除去须根及外皮,干燥。光慈姑药材呈卵状圆锥形,表面光滑,顶端尖,基部圆平、中央凹入;高1~2厘米,直径0.5~1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棕黄色,一侧有纵沟,自基部伸向顶端;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质,内有一圆锥形心芽;气微弱,味淡。显微鉴别下,光慈姑粉末特征为:类白色,淀粉粒为单粒,脐点呈点状、裂缝状或“人”字形,位于较小端,可见导管。

    丽江山慈菇别名益辟坚、草贝母,来源为百合科植物丽江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 Kunth et Benth的干燥鳞茎;性味苦、微辛,微温,有毒,曾发生过中毒死亡的事件;功能散结止痛,主治乳腺癌、鼻咽癌、瘰疬等症;夏、秋季采收,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干燥。丽江山慈菇鳞茎呈不规则类圆锥形,高1~1.5厘米,直径0.6~1厘米;基部常呈脐状凹入或平截;表面黄白色或灰黄棕色,光滑,一侧有自基部伸至顶端的纵沟;质坚硬,碎断面角质样或略带粉质,类白色或黄白色;味苦而微麻。显微鉴别下,丽江山慈菇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细胞扁平,长30~60微米,厚18~23微米;其内侧为宽广的薄壁组织,有外韧型维管束,稀疏散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多单粒,脐点呈星状或点状,多数已糊化。

    (本文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及鉴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李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