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国医大师
编号:12539615
陈可冀:让传统与现代共辉煌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二届国医大师列传(30)

    

    跟随名医岳美中(左一)学习中医。

    

    陈可冀(左)在研究清宫原始医药档案。

    陈可冀,男,1930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及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心血管病与老年医学临床研究。现任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典委员会执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顾问。1994年获首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主编《清宫医案集成》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
, http://www.100md.com
    他主持对清代宫廷医疗保健经验的整理挖掘,从宫廷到民间,将清宫医疗经验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开拓了中医药学术继承的新领域。

    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特别是心脑血管病临床及研究50年,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奠基者及开拓者。

    他主持“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既继承发展了中医传统活血化瘀理论,又创造性地做出现代科学的系统阐明,赋予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新内涵,形成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现代学派。

    陈可冀的中医情怀,要从他年少生病时,父亲常带他去找中医医治说起。当时,福州城里有一位名中医,名叫叶烺藩,处方字迹极其工整洒脱,令他毕生不忘。给他开的治疗鼻炎的处方中多有辛夷,在福州俗称木笔花,章太炎曾专论此药,对此他印象深刻。他家离一家医院很近,因常常目睹患者解除病痛时的欢欣与丧失亲人时的痛苦,心中逐渐树立了学医救人的远大志向。

, 百拇医药     对如何学好中医这一问题,陈可冀是这样总结的:“关键有六点:首先是名师指点,其次要熟读经典,第三要勤奋好学,第四要理论结合实践,第五要虚心求教,最后则是潜心钻研。”他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生涯都是在中医老前辈的激励和指导下走过来的。

    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他深感有责任推进悠久古老的传统医药学迈向现代,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中华民族的祖先。

    先当杂家后当专家

    童年时代的陈可冀,最喜欢到乡间外婆家感受农家生活,最美好、最难忘的事是没日没夜地看书,憧憬将来当文学家和医学家。“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陈可冀总是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再忙也不能忘记读书。如今,他依然保持着每日3~5个小时的读书看报时间。

    在弟子眼中,陈可冀就是个博览群书的“知识青年”,“他每天都要阅读十余种中英文报刊杂志中的重要文章,在办公室经常可以见到他上网检索各种资料,有时候发现一点有价值的消息,他就兴奋不已。”弟子们说,陈可冀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及善于挖掘的精神是他们跟师学习的最大感受。
, http://www.100md.com
    陈可冀的儿女如今都在美国从事医药研究工作,而他每次去美国儿女家,虽然只有短短20天到一个月,他回来时却带回大量的国外最新信息,这些信息不仅紧紧围绕着他所从事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活血化瘀研究,而且涉及了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多个层面。他总是督促弟子将这些信息运用于临床科研和教学中。

    陈可冀认为,读书要做到广博与精专相结合,由博返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治学要先当杂家,后当专家。“当年刚开始学的是西医,后来学习中医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大口袋,里面什么都没有,空空的,所以跟着名老中医冉雪峰学习,我觉得什么都是新的,收获也很大。开始当医生需要拳打脚踢,读得杂有好处,要注意综合性、前瞻性和多学科性。”陈可冀回忆道,学习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经典书籍和教材,他当时学习中医的启蒙教材为老师指定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等,一直以来,他都提倡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广口径,厚基础,秦风汉骨,了解透彻,才能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

    “阅读书籍还要讲究有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比如先读《黄帝内经》,可先选读李念莪的《内经知要》,其次读《伤寒论》,可参阅成无己注解,再读《金匮要略》,可以参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然后读徐灵胎《兰台轨范》。”陈可冀认为,读书贵在精,而经典著作是不朽的时文,特别是经典文献应当精读。同时,四大经典应联系相关国学著作精读;对各医学流派也应不存偏见,博采众长。
, 百拇医药
    在这些点滴中,陈可冀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原因依稀可见。

    填补清宫医案研究空白

    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在众多人眼中可谓是个“冷门”。但在陈可冀眼中,这可是打开中医药宝殿的大门。

    陈可冀仍然记得,1956年初,他初到北京时,曾几次参观故宫博物院玻璃柜中陈列的帝王后妃诊病档案,其中有康熙、光绪、同治、西太后等人的脉案原件。这些医药档案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他,陈可冀去而复返,再三玩味,久久不愿离去,他当时就感受到了其在传统中医药继承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

    直到1980年夏,陈可冀终于正式提出了建议,要对这些宫廷脉案、内务府抄件、皇帝及皇后用药底簿及配方、御药房各项记录、皇帝有关医药之种种“朱批”、宫中敬事房档案及皇上“起居注”等进行整理研究。

, http://www.100md.com     而这项整理工作的艰辛,是很多人不曾预料的。陈可冀回忆说,“清宫医案内容非常丰富,我们查了3万多件档案。这些档案材料都放在麻袋里面,放在不起眼的阁楼上,过去大家对明清档案的兴趣都是政治方面的,医药档案很多人不懂。这些档案,有很多是保存得很好的,有的装订成一本一本的,就是所谓的“用药底簿”,或称“脉案档”;也有一张一张的处方,都碎了,手一碰上去就碎了,而且味道特别难闻,都呛鼻子,一打开就被刺激得咳嗽”。

    如今,早被人们熟知的补益医方“清宫寿桃丸”,就得益于清宫原始医药档案研究。这一医方源自乾隆晚年常用医方之一——增寿蟠桃丸。该方不寒不热,不燥不腻,性味平和,含益智仁、枸杞子、胡桃仁、天门冬及大生地等10余味公认具有抗氧化、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延缓衰老作用的药物,实为“补肾医方”,后来此方经天津达仁堂遵古炮制,改名为“清宫寿桃丸”。

    陈可冀整理清宫原始医案后,认为其间脉案医方,辨证精当,崇尚实效。“虽帝后等至尊之体,峻猛毒剧、大寒大热之药仍重用不忌,足见辨证论治之水平与选方用药之贴切。”于是,他通过对清宫医案的研究,将清宫医疗经验及特色总结归纳为八个方面:一是维护宫廷利益,崇尚实效,辨证论治;二是师古而不泥古,法度谨严,广用经方;三是借重通腑治法,驱除积滞,推陈致新;四是征用温病时方,不期师古,承先启后;五是废除金石丹药,补益增寿,侧重调补;六是重视家常防病,清气化湿,消导通利;七是实践归经理论,应用药引,丰富多彩;八是运用代茶饮法,调治兼顾,因病制宜。
, http://www.100md.com
    这些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现代中医临床仍有积极影响。近30年来,陈可冀及其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及清宫医案研究室对清代“大内秘方”寿桃丸、平安丹、长春丹及八仙糕等,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已获推广应用于老年病临床保健医疗。

    陈可冀主持清代宫廷医疗保健经验的整理挖掘,将清宫医疗经验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可谓开拓了中医药学术继承的新领域。他与徐艺圃、周文泉等共同历时数载而陆续完成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宫医案研究》《清宫药引精华》《清宫外治医方精华》《清宫代茶饮精华》《清宫医案集成》等书,获得多个奖项。

    以“三通两补”治冠心病

    对陈可冀来说,1970年是他工作转型的重要时期。

    当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冠心病的防治研究。一年后,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成立,将对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冠心Ⅱ号方进行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陈可冀与郭士魁教授一起,带领团队积极投入到这一由北京十多家医院组成的研究队伍中,通过对千余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研究,证明该方对缺血型心电图ST-T改变有明确的改善作用,制成注射剂后临床观察发现对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有效率可达90%。这一研究开启了陈可冀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历程。
, 百拇医药
    陈可冀有过很多学习中医的机缘,他曾向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名老中医冉雪峰、岳美中、蒲辅周、赵锡武、郭士魁等专家学习,深切感受到他们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虽各有所见,各有所长,不尽相同,但如何运用好“通法”和“补法”是治疗的关键。可是,何时该通,何时该补?如何掌握好通、补两法的应用方式、方法和药量?这些问题一直徘徊在陈可冀脑海中,他决心要研究出其规律来。

    于是,在继承这些名老中医专家治疗心绞痛经验的基础上,陈可冀取诸家所长,在继承中创新,倡导冠心病需辨寒热虚实、本虚标实状态,治法上明确提出“三通”和“两补”原则治疗心绞痛的临证思想。

    “三通”是指宣痹通阳、芳香温通及活血化瘀三法。“心绞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多属血脉闭阻,通法收效较快;对于寒凝脉络,凝滞而痛者,可用芳香温通法治疗,常可快速起效;对于气滞血瘀、脉络痹阻患者,常选用活血化瘀方药活血行滞、通痹止痛,疗效较好。”陈可冀强调,要注意温通药不宜过用、久用,尤其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证,过用、久用易耗伤气阴,必要时宜通补兼施或通补交替应用。在通法应用方面,他与郭士魁研制了由芳香温通药物组成的宽胸气雾剂,1978年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大会奖。近年又改进了抛射剂,经多中心临床验证,确认其效果良好。
, http://www.100md.com
    “两补”是指补肾和补益气血。陈可冀通过大量临床研究,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痛无补法”论点做了评述纠正。他认为,在张仲景、李东垣等古代医家的著作中就有治疗痛证用参芪的经验,在治疗过程中时时合理结合“补虚”,常有助于巩固疗效。

    近20年来,陈可冀对冠脉介入术后,或架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进行了临床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参加单位包括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证实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可减少再狭窄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提高生存率。

    赋予活血化瘀理论新内涵

    上世纪70年代初期,风靡全国的所谓“活血化瘀现象”,其实与陈可冀和郭士魁的临床实践有关。

    陈可冀还记得,当年有位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每周要含用一瓶(100片)硝酸甘油才能控制心绞痛发作,经郭士魁研究员用理气活血经典名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一周后获效,后来每周只需含用20片左右的硝酸甘油即可。陈可冀十分重视郭士魁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这是他60多年来致力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信念源头。
, 百拇医药
    从那时起,陈可冀和郭士魁一起,与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同行,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友谊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单位专家同道,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活血化瘀治疗临床及机理研究,共同研发冠心II号、川芎嗪等制剂,并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进一步推广活血化瘀方药。

    如前所述,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这一冠心病防治领域的国际难点,陈可冀师古不忘创新,倡导古方能治今病,大胆应用活血化瘀名方血府逐瘀汤进行预防,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他主持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既继承发展了中医传统活血化瘀理论,又创造性地给出现代科学的系统阐明,赋予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新内涵。研究证实,活血化瘀治疗具有改善血液纤溶活性、血液生物流变性、冠脉血流,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活性等功效,推进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这门新兴医学领域的现代发展。

    经过陈可冀学术团队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研究2001年及2003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一等奖。国家奖励办的公示文件中如此评价该研究成果:“血瘀证是中医常见证候,中医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常见重要病证。‘活血化瘀’是中医重要治法。深入研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对于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如今,“活血化瘀”已成为全国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流治法,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研究也已形成了现代学派,他们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临床及机理的论著,进一步提出了现代活血化瘀学派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战略目标。而陈可冀几十年来培养了师承人员、博士、博士后人员以及硕士等多达160名,其中包括在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的一批研究生,真可谓是活血化瘀园地春催桃李满天下了。 (丁洋)

    国医大师的中医梦陈可冀:继承发展中医药精髓 提高临床疗效

    厚古不薄今,温故且知新。传统中医学是古而不老,旧而常新,永远富有生命力的。

    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在思维方法和诊疗手段上也有很大不同,但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是两者的共同价值取向。

    我希望今后的中医发展道路中,能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学有机结合,跨文化认同彼此的优势和特点,优势互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精髓,提高临床疗效,是中西医结合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且只有采取这种优势互补的整合,跨学科交叉、求同结合和求异探索整合,才能使两种医学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达到双赢或多赢。

    愿中医药事业万古长青。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