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与中药穴位贴敷
“三伏”将至,自然界阳气即将发展至极盛阶段,人体阳气也与之同步,体内寒凝之气处于易解状态,此时选取中药穴位贴敷,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并直达病处,从而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许多中医外治法可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其缓解期预防急性发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常见方法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针刺治疗、艾灸穴位及拔火罐,皆用以扶正祛邪,温阳散寒,和调脏腑,平衡阴阳。而这些方法中,则以穴位贴敷的穴位经皮给药方式应用较为广泛。
穴位贴敷源于《张氏医通》
一般认为,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呼吸喘咳症状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
《张氏医通》原以“白芥子涂法”治疗冷哮:“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其方药如下:“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张氏还在文中重点指出了外敷的用药时间和疗程:“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并对其疗效有非常肯定的记述:“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 百拇医药
张氏以“白芥子涂法”中所选药物多辛香走窜、温通开破之品,又借夏月之阳热,意在开化寒凝,舒解经气,以利肺气,而平喘咳。
穴位贴敷的机制与适应症
中药经皮给药是中医常见的用药途径,药物通过与适宜的基质材料混合,制成一类专供外用的固体或半固体剂型,有效成分通过皮肤透入血液循环或组织局部,从而发挥疗效。
由于可直接施于患处或相应穴位,故药物经皮入血后避免了肝脏及胃肠道首过效应,可在体内维持恒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因此,中药经皮给药具有毒副作用小及疗效明确等特点。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经皮给药的常用方法之一,以敷料贴于相应穴位,故名“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属于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又称敷灸法、药物灸法。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毛囊、汗腺等,通过经络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直达病所,以鼓舞正气,抗邪外出。
, 百拇医药
时至今日,由《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发展而来的穴位贴敷疗法已渐趋成熟,广泛用于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哮喘等多种肺系疾病,尤其对病性虚寒、主症为喘咳者最为适宜。
当代中医临床常选用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温肺化痰、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捣筛为末、炼蜜为丸,做成贴敷制剂,再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以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常用穴位有天突、膻中、定喘、肺腧、脾腧、肾腧等。
因中药穴位贴敷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故不需特殊忌口,不需停服原有日常用药,且可与口服药物和吸入用药物配合使用,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治疗效果。
冬病夏治的内涵与优势
所谓“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于加重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多种以咳、痰、喘为主症的慢性肺系疾患,以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代表的痹证、痿证等。在其他季节受凉后容易发作或使病情反复者,也属于“冬病”范畴。“冬病”多见于虚寒性体质人群,与俗话所说的“没有火力”比较接近。
, http://www.100md.com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的传统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疗法通常在夏季三伏天进行。“伏天”是以农历推算,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十天后)为中伏,第五个庚日(再十天后)为末伏。尊古法,每伏第一天为开穴之日,自此每天行穴位贴敷,直至每伏第三天,遇闰伏仍依此法执行,是为冬病夏治三伏贴敷的全部疗程。
时至“三伏”,自然界阳气发展至极盛阶段,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体内寒凝之气处于易解状态,此时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并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故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即便是在缓解期用药治疗,也能够鼓舞正气,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实践证明,冬病夏治疗法不但可有效缓解咳喘病患者发作期的临床症状,还可减少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延长发作间歇时间,从而达到扶正固本、驱除夙根、标本兼治的目的。
, 百拇医药
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穴位贴敷疗法对大多数患者是很安全的,但是有一些皮肤容易过敏的人使用后则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甚或烧灼感、刺麻痒感——这些都属于正常治疗反应,常无需处理。
如患者出现刺麻痒感者,嘱患者不必搔抓,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反而引起疼痛。若痒感难以忍受时,可在局部涂擦止痒药物。
气候炎热、贴敷时间长时容易起泡,如果水泡较小,可待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则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
穴位贴敷若见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多可自行消退,故首次接受穴位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4~6小时为佳,且最好不选择暴露部位的穴位。
对皮肤容易敏感者,采用贴敷疗法要慎重,贴敷时间以2~4小时为宜;在贴敷药物过程中,如见局部皮肤瘙痒或有渗出现象,应立即去掉贴敷药物,用温水轻轻擦洗贴敷局部,尽量去除遗留在皮肤表面的药物残渣。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总的来说,急发、实热、虚热性疾病不宜穴位贴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等;特殊体质(如过敏体质)及皮肤病患者不宜穴位贴敷;贴敷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损者及孕妇不宜穴位贴敷。
总之,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中医外治法,具有安全性好、疗效可靠、简便易行等诸多优点,在慢性肺系疾病防治中大有可为,适于临床广泛开展。, 百拇医药(崔红生 毕伟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许多中医外治法可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其缓解期预防急性发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常见方法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针刺治疗、艾灸穴位及拔火罐,皆用以扶正祛邪,温阳散寒,和调脏腑,平衡阴阳。而这些方法中,则以穴位贴敷的穴位经皮给药方式应用较为广泛。
穴位贴敷源于《张氏医通》
一般认为,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呼吸喘咳症状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
《张氏医通》原以“白芥子涂法”治疗冷哮:“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其方药如下:“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张氏还在文中重点指出了外敷的用药时间和疗程:“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并对其疗效有非常肯定的记述:“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 百拇医药
张氏以“白芥子涂法”中所选药物多辛香走窜、温通开破之品,又借夏月之阳热,意在开化寒凝,舒解经气,以利肺气,而平喘咳。
穴位贴敷的机制与适应症
中药经皮给药是中医常见的用药途径,药物通过与适宜的基质材料混合,制成一类专供外用的固体或半固体剂型,有效成分通过皮肤透入血液循环或组织局部,从而发挥疗效。
由于可直接施于患处或相应穴位,故药物经皮入血后避免了肝脏及胃肠道首过效应,可在体内维持恒定、持久的血药浓度,因此,中药经皮给药具有毒副作用小及疗效明确等特点。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经皮给药的常用方法之一,以敷料贴于相应穴位,故名“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属于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又称敷灸法、药物灸法。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毛囊、汗腺等,通过经络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直达病所,以鼓舞正气,抗邪外出。
, 百拇医药
时至今日,由《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发展而来的穴位贴敷疗法已渐趋成熟,广泛用于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哮喘等多种肺系疾病,尤其对病性虚寒、主症为喘咳者最为适宜。
当代中医临床常选用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温肺化痰、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捣筛为末、炼蜜为丸,做成贴敷制剂,再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以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常用穴位有天突、膻中、定喘、肺腧、脾腧、肾腧等。
因中药穴位贴敷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故不需特殊忌口,不需停服原有日常用药,且可与口服药物和吸入用药物配合使用,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治疗效果。
冬病夏治的内涵与优势
所谓“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于加重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多种以咳、痰、喘为主症的慢性肺系疾患,以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代表的痹证、痿证等。在其他季节受凉后容易发作或使病情反复者,也属于“冬病”范畴。“冬病”多见于虚寒性体质人群,与俗话所说的“没有火力”比较接近。
, http://www.100md.com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的传统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疗法通常在夏季三伏天进行。“伏天”是以农历推算,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十天后)为中伏,第五个庚日(再十天后)为末伏。尊古法,每伏第一天为开穴之日,自此每天行穴位贴敷,直至每伏第三天,遇闰伏仍依此法执行,是为冬病夏治三伏贴敷的全部疗程。
时至“三伏”,自然界阳气发展至极盛阶段,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体内寒凝之气处于易解状态,此时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并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故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即便是在缓解期用药治疗,也能够鼓舞正气,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实践证明,冬病夏治疗法不但可有效缓解咳喘病患者发作期的临床症状,还可减少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延长发作间歇时间,从而达到扶正固本、驱除夙根、标本兼治的目的。
, 百拇医药
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穴位贴敷疗法对大多数患者是很安全的,但是有一些皮肤容易过敏的人使用后则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甚或烧灼感、刺麻痒感——这些都属于正常治疗反应,常无需处理。
如患者出现刺麻痒感者,嘱患者不必搔抓,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反而引起疼痛。若痒感难以忍受时,可在局部涂擦止痒药物。
气候炎热、贴敷时间长时容易起泡,如果水泡较小,可待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则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
穴位贴敷若见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多可自行消退,故首次接受穴位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4~6小时为佳,且最好不选择暴露部位的穴位。
对皮肤容易敏感者,采用贴敷疗法要慎重,贴敷时间以2~4小时为宜;在贴敷药物过程中,如见局部皮肤瘙痒或有渗出现象,应立即去掉贴敷药物,用温水轻轻擦洗贴敷局部,尽量去除遗留在皮肤表面的药物残渣。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总的来说,急发、实热、虚热性疾病不宜穴位贴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等;特殊体质(如过敏体质)及皮肤病患者不宜穴位贴敷;贴敷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损者及孕妇不宜穴位贴敷。
总之,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中医外治法,具有安全性好、疗效可靠、简便易行等诸多优点,在慢性肺系疾病防治中大有可为,适于临床广泛开展。, 百拇医药(崔红生 毕伟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