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视点
编号:12539784
@微博·中医药(视点201507)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微博·中医药

    @选择中医_董洪涛

    有人诟病中医,说中医报道的都是个案,不能做循证医学分析。这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并没有完全理解中医的特点。现代医学往往以疾病及治疗手段来做循证医学分析,而从中医来看,同样的疾病却属于不同的证候,按疾病来分析,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若按证候来分析,则中医有绝对的循证医学意义。

    @贠克强

    西医学先后经过经验医学模式、循证医学模式,现在又是轰轰烈烈的精准医学模式。“精准医学”是“以个体为中心”的“精准”,微观靶点角度上是有优势,但如果仅仅依赖“组学”和“大数据”,则不可避免还是把人当机器看。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选择中医董洪涛

    我努力宣传中医,一方面让病人懂得如何快速康复,另一方面也把养生保健知识与读者分享。我不想再撰写晋升职称的学术论文,只愿意努力创作微博与博客文章,用简单的文字讲清楚什么是中医,如何学习中医、应用中医,如何养生并早日康复。虽然有人说不如多看些病人,但我认为临证之余传播中医的价值亦大。

    @仝小林北京

    中医之传播,一定要经过再创作,把深奥的理论和艰涩的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所谓:巴人俚曲,和者或广;白雪阳春,高处凛寒。

    @传统中医-唐略
, 百拇医药
    中医,时至今日,每一个中医除了看病,都有请授和传播医道的义务。就像和尚那样,既要自己修行,又要请经说法。

    @温长路

    作为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不能视为小事。在多元文化同时开放的今天,对中国文化传播的理念、方式和方法问题的研究特别值得研究。如何让中医药被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接受并传承下去,根本的途径就是从娃娃开始,不断深化、强化!

    @赵进喜大夫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中医学者应该有传教修女一样的牺牲精神,应该有玄奘一样的执着,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北京

    在疑难病的治疗上,不同思想,不同风格的医生,差异非常之大,这是决定成为普通医生和大医生的关键。普通医生,偶尔去探索,常常不怀疑,总是尊指南。而大医生则是:偶尔用指南,常常去怀疑,总是去探索。

    @贠克强

    建议患者把自己信任的医生不要当作神医。好一点的医生只是认证精准一点、处方精准一点,对于顽疾也不可能手到病除,何况即使神医也有失误的时候。而对于人家较认可的医者,则须对自己更要有准确的定位,或许你还在半山腰。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 百拇医药
    病有可治有不可治,但《内经》早有明言: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因此,每个医生都没有资格断言:这个病不能治。之所以不能治,或者是医生的水平有限,或者是这个医学不行。因此,正确的说法是:我不能治这个病,但建议您另请高明,或者换个医学试试。有不少医生敢断言某病为绝症,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北京

    西医知识和中医知识,对于搞中医文献的研究者来说,所需之差异可谓天地;而对于一个现代中医临床医生来讲,却是同等的重要。只是在思维上、治疗方法和手段上,孰主孰从而已。做中医人,始终不要忘记:以我为主,我主人随。
, 百拇医药
    @贠克强

    蔡元培主政北大时,不拘一格,网罗各家、各派、各路货真价实的人才,学术上古今中外、三教九流,但凡对文化文明、科学技术有积极意义者,皆为其兼容并包于麾下;但各家各派多“自耕其田”而又尊重他方的存在,通则融,歧则敬,于是大师云集而成一时之盛。在中医界,如能如此“万紫千红”该多好!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天文同时也是历法与周易的根基。中国古贤观察天文,验之于人,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包括历法、中医、算学、哲学等不同学科。我们学习中医,就一定要回归到天文上,从天文与历法入手,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根基。因此说,中医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术,更是天人相应的道。

    @罗大伦
, 百拇医药
    我好友何健博士以前在美国梅奥诊所工作,他说那里有很多美国西医的顶级权威,何博士与他们聊天,他们都跟他聊中医,何博士西医出身,不懂中医,结果总被聊得哑口无言,问那些权威,怎么这么了解中医?他们说在家里都在看中医书,把中医的理念引入西医的发展构建中。何博士回国后找我借中医书学习。

    @微博·中医药

    @贠克强

    中医“治未病”包括三个方面的思想: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愈后防复,其内容博大精深。我们现在对中医“治未病”的整理应用不够,中医界至今还未形成一门思想体系完整的“治未病”学。建议中医学界从下述几方面构建“治未病”学体系。
, 百拇医药
    一是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继续挖掘、整理而形成“养生治未病学”;二是针对不同季节、地域的气候物候之常规变化所引发非传染性常见多发病的防治,整理形成“季节地域性治未病学”;三是依据运气学,针对运气反常有可能引发传染病的情况做出预测,完整制定出防治纲要和综合措施,以形成“传染病预测治未病学”;四是整理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调治和慢病管理的特色和优势,以形成“亚健康治未病学”;五是整理完善而形成针对民众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问题的“社会性治未病学”,引导教育民众做“四维健康”的社会人。

    另外,“治未病”要落到实处,须主动,须“治未病”健康教育先行。一是教育中医职业者主动落实“治未病”精神理念、方法措施和健康教育。在中医院校、中医药大学设立“治未病学”学系或成立“治未病”学院;二是全方位开展针对广大民众的“治未病”健康教育。治未病学的构建和教育,将使其作为一门完整的中医学科,由于完全符合“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医学宗旨而将成为一门显学,其现实意义是重大的。应尽早组织人员整理构建比较完整的《中医治未病学》,作为中医院校的一个学系(专业)。
, http://www.100md.com
    @微博·中医药

    @仝小林北京

    中医已经遇到了理论和实践大变革、大突破的历史性机遇。这个机遇的主要对象是现代面临的六大疾病。时代的呼唤是最大的社会需求,也是医学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推手。而这个变革,不是出现在这个时代的起点,而是在它的拐点。

    在西医诊断的疾病面前,大家的认识是可以统一的。在这个统一基础上,寻找辨病方,即治疗的共性,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共性,不仅仅有利于中医传承、有利于中西医融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疗效。而从疾病阶段的核心病机入手,是寻找辨病方的捷径。

    发展辨病论治和审因论治,对中医来讲不是老问题而是新问题。不是已经有答案解决了,而是大多数还没有答案,没有解决。这也正是中国的西医近百年异军突起飞速发展,以至于中医阵地急剧萎缩的根源所在。基于此,我们才要特别强调在辨证基础上,看到我们的短板,大力发展基于西医疾病的辨病论治、审因论治。
, 百拇医药
    有些专家强调发展中医,要靠中医思维,这是非常对的!但同样是强调中医思维,却走两条很不同的路。一条是古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条是在继承传统精髓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何以差别至此?对中医思维的理解不同所致也。

    中医的发展,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按照中医思维,创新中医理论,引领中医实践,这一点,中医发展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至今仍然有效。二是基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中医科研。在这方面,与其强调“中医思维”,不若强调“中医命题”。

    微博(信)·中医药

    甘培尚(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中医是科学,我认为毋庸置疑。科学的三要素客观性、标准化、可重复性中医都符合。
, http://www.100md.com
    首先,中医有效能治病这是大众公认的客观事实,中医用的草药、动物药、矿物药都来自大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实物。

    其次,中医理论体系完整,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它建立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基础之上。中医和农历历法的产生过程是一样的,中医动静结合认识自然、认识人体;农历历法用天干地支记时,代表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验之实践十分精确。中医的标准与现代医学科学产生的平台不同,是不同的两个体系,有各自的标准。

    再次,中医治病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千百年来中医用不同的方法治愈了无数疾病,这不是重复是什么?

    因此,我认为中医和现代医学都是科学,但中医不能完全解释现代医学,现代医学也不能完全解释中医学。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有人说,同一个病人让十个中医诊治,会开出n种药方,所以说中医不科学。——这正说明了中医的灵活性。而且,只要这些药方都能治好病,何必要有唯一的标准呢?比如,同是感冒,都需开表,有人善用麻黄、桂枝,有人则用羌活、防风,还有人喜用苏叶、葱白;感冒亦可用针灸,有的针刺大椎,有的艾灸身柱。
, 百拇医药
    有人认为:中医是骗人的,因为中医没有解剖学,不懂解剖的医学,肯定不科学。——这是从机械唯物主义来看医学了。岂不知我们的生命不仅有肉体,还有精神、情绪、思维、意志等等解剖看不到的东西。医学要求不仅能治机体组织器官等看得见的病症,还要能治精神方面的疾病。若拘泥于解剖,绝非高明的医学。

    有人怀疑:科学与社会都在进步,我们老祖宗对于中医的几千年前的认识一定正确吗?我想反问一句,科学与社会都发展几千年了,我们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以及治病效果都比老祖宗更高明了吗?我们老祖宗的思维站得非常高,把人放在天地之间去思考,而且,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这两个观点即非现代医学所能及。

    有人说中医不是科学,只是经验医学,岂不知所谓的人体生化检验指标的正常值、血压的量取、影像学的诊断等多是凭经验而来。中医有两千多年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弥足宝贵,为什么抛弃不用呢?虽然中医源自古代,但中医理论精微奥妙,远非现代科学所能理解。面对中医能治病的事实,科学的态度是接受中医。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能治病,这已经是两千多年的常识,且有数不清的临床医案。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怀疑中医的理论与疗效,只需充满信心深入学习中医即可。有人总想用现代科学技术去验证中医,能验证的就认为中医科学,验证不了的就认为中医是迷信,岂不知现代科学技术水平还很有限,目前根本无法验证中医的理论体系。

    我在微博里经常会用到“中医认为”这四个字,有人反驳说,为什么不说“科学认为”呢?这关系到中医是否科学以及科学界是否接受中医的问题,我认为,不管中医是否科学,中医能治病却是事实。科学最承认事实,因此,科学应该研究中医而不是否定中医。况且,科学只是人类对自然界已知的认识,却并非真理。

    @仝小林北京

    中医的科学研究,是中医学术进步的巨大推手。借鉴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方法,是搞好中医科研的捷径。关键问题,是做好顶层设计。这个设计,是把中医的精华,转化为具体的科学问题,再找到能够解决这一科学问题的合适方法。
, 百拇医药
    @微博·中医药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治病有效。小病往往一诊见效,再诊即愈。多数慢性病或大病则需缓缓用方,久久服药,亦可渐次见功。中医治病有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则,病情不再有加重的趋势;二则,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缓解肿瘤晚期病人的剧烈疼痛;三则,减少或停止西药的用量;四则,症状减轻或疾病康复。

    @贠克强

    科学家需要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而哲学家需要广博知识、理念智思及概念范畴逻辑推演即可。同理,成为一位高精西医,位置很重要甚至是关键,县级甚而地级西医不可能高精,但好中医不必处于前沿位置,有好的传统文哲医基础加方法对路、苦读善悟以及勤临床、多总结、常升华可矣。
, 百拇医药
    中医的许多理念将是我国医学创新的源泉。

    @中医唐云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探究,以自然之理参悟人身之理而得来之医学。

    中国艺术讲究气韵和神,这是西方艺术永远不能企及的高度。犹如中医讲医者意也,天人合一,也是现代医学无法达到的。

    @赵进喜大夫

    许多中医概念内涵复杂,或有多义性,不能简单化理解。如木火刑金,是肝火犯肺,应用清肝泻肺的泻白散、黛蛤散等,这些药用实际上具有抗炎、化痰、改善症状、调动机体自我康复能力等多个方面复杂内涵!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