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微信文章 在线书籍 资料下载 健康杂志 报刊选编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保健: 新闻 评论 视点 常识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美容 两性 育儿 四季 读物 更多
中医: 常识 教材 思考 中药 医理 临床 针骨 民族 文化 著作 验方 图谱 食疗 药物 药业 药市 新药 搜索 英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鉴别 > 研究 > 正文
编号:13074356
牛胆囊中的结石不一定都是牛黄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16日 中国医药报

     □ 李京生

    一位家在农村的学生家长来学校看子女时,找到我拿出一粒比鹌鹑蛋小点的结石让鉴别一下是不是牛黄,说这是杀牛时从牛的胆囊中取出来的。我仔细看了看,表面是灰褐色的,从破裂处观察不具有牛黄颜色,口尝也不具有牛黄的气味。我告诉他,这东西虽然是牛的胆结石,但与牛黄的性状特征不符,不能作牛黄药用。

    牛黄为贵重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牛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干燥胆结石;性味甘,凉,归心、肝经,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等症;用量0.15~0.35克,主要用于配制中成药,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孕妇慎用。宰牛时,如发现胆囊中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不能暴晒。

    牛黄根据形状分为胆黄和管黄。胆黄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小如豆,大者如鸡卵,少数呈碎片状;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或“透甲”。管黄为肝、胆管的结石,多呈短管状,表面粗糙有隆起的小疙瘩或龟裂,断面层纹少,质量稍次。牛黄以个大、表面光泽细腻、体轻松脆、断面层纹细腻而清晰、入口有清凉感、味苦而后甘者为佳,习惯认为以国产牛黄的胆黄为佳。《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牛黄总灰分不得超过10.0%,含胆酸不得少于4.0%,胆红素不得少于35.0%。

    现在销售的牛黄商品根据产地分为国产牛黄和进口牛黄。由于天然牛黄产量小不能满足药用,研制成功的“体外培育牛黄”已收入《中国药典》2010年版,根据国家食药监部门的规定可以替代牛黄入药。本品以牛科动物牛的新鲜胆汁作母液,加入去氧胆酸、胆酸、复合胆红素钙等制成,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0.5~3厘米;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至棕黄色;体轻,质松脆,断面有同心层纹;气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有“挂甲”现象。《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体外培育牛黄”含胆酸不得少于6.0%,含胆红素不得少于35.0%。

    牛黄的另一替代品“人工牛黄”根据有关规定不能替代天然牛黄配制急危重症用中成药。本品由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牛磺酸、胆红素、胆固醇、微量元素等加工制成,功效与牛黄相似,为黄色疏松粉末;味苦,微甘。《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人工牛黄”含胆酸不得少于13.0%,含胆红素不得少于0.63%。

    目前市场上的牛黄伪品主要以黄连、姜黄、鸡蛋黄等伪造而成,外形与牛黄相似,断面有粗层纹,无清香气,无“挂甲”现象,显微镜下可见植物细胞、淀粉等。

    (本文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及鉴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