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家庭教育 > 正文
编号:13041032
家长有些言行有误 可能伤害孩子心灵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28日 中国妇女报
     中秋、“十一”长假接踵而至,许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出游或走亲访友,这时教会孩子如何与人正确友好地相处就考验家长的智慧了。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父母或成人哄逗孩子,看似是在跟孩子打招呼、教孩子做事情、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能力,但从孩子心理发育的角度讲,一些我们以往公认的礼貌行为却未必是好事,一些言行甚至可能伤害孩子稚嫩纯洁的心灵。

    ■ 宫也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懂礼貌,但如果教育的方式用错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孩子见人不愿打招呼、欺负年龄小的孩子、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看到一些成人哄逗孩子,看似是在跟孩子打招呼、教孩子做事情、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能力,但从孩子心理发育的角度讲,这些做法却可能伤害了孩子。

    中秋、“十一”长假接踵而至,许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出游或走亲访友,假期孩子难免要接触许多人,有亲友也有陌生人,这时教会孩子如何与人正确友好地相处就考验家长的智慧了。为此,本刊特意邀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李建明教授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博士徐治一起为家长开方支招,指出哪些我们以往公认的礼貌行为却未必是好事,哪些言行甚至可能伤害孩子稚嫩纯洁的心灵。

    误言1:“大的就该让着小的”,伤害孩子自我认同感。近日热播的亲子秀节目《爸爸去哪儿3》里有一个选屋子的环节,刘烨的儿子诺一先选中了条件较好的屋子,而“拳王”邹市明的儿子轩轩哭闹着也想要这间。刘烨并没有强迫大一点的诺一让出屋子,而是让他自己选择。当诺一主动让出后,邹市明数次拦住轩轩伸出的小手,不希望接受这份谦让。两位家长的做法都值得“点赞”。刘烨把选择权让给了儿子,诺一的谦让并非出于强迫,而是发自内心,这份责任感是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邹市明并没有因为儿子小,就让他理所当然地接受别人的谦让,而是循循善诱,让轩轩不至于变得恃宠而骄。假如两位爸爸按照“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的做法,大孩子很可能会因此背负起沉重的道德包袱,认为父母偏心,渐渐变得叛逆或不自信;年龄小的则容易越来越任性。

    心灵处方:李建明教授建议,面对两个孩子的冲突,家长要做中立的裁判员,了解事情的始末后再选择处理办法,尽量先让孩子自行处理。

    误言2:“见人必须打招呼”,孩子反而易变怯懦。妈妈带4岁的乐乐去超市,遇上同事李阿姨。妈妈忙叫孩子喊“阿姨”,可乐乐却往妈妈身后躲,咬着嘴唇不说话。妈妈责怪地说:“怎么这么没礼貌!”……见面问好是基础礼仪,但逼迫孩子打招呼往往事与愿违。见了不太熟悉的人,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自然会出现退缩性行为。如果爸爸妈妈非要逼着孩子打招呼,就会加剧其不安全感,一再强求会让孩子变得更怯懦。

    心灵处方:李建明教授建议,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做好榜样,热情地与熟人打招呼,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地学会。带孩子参加聚会前,不妨事先告知可能遇到哪些人,尤其要把孩子熟悉的人重点介绍出来,比如“你最喜欢的周阿姨也会来,她上次给你讲故事了,你还记得吗?”有了心理准备甚至期待,孩子的表现就会好很多。

    误言3:“他也没做什么”,伤了孩子自信心。萌萌和妈妈晚饭后在小区散步,看到邻居家小弟弟摔破了手,萌萌连忙去扶,还掏出手绢给弟弟擦手。邻居们纷纷夸赞萌萌“真是好样的”,妈妈却有些不好意思,连连摆手,“哪里哪里,她也没做什么”。过了几天,母女俩再遇到类似情况,萌萌这回却站在一旁无动于衷了。

    心灵处方:李建明教授建议,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家长过分替孩子表达谦虚,却可能伤了孩子的信心。当家长随意几句话就“抹杀”掉自己的成绩后,他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意义,今后就懒于付出了。事实上,萌萌的妈妈完全可以这么说:“这是萌萌应该做的。”然后对孩子说:“宝贝做得真棒,妈妈为你自豪!”孩子就会明白自己做得很好,这种肯定与鼓励,有助于建立自信心。

    误言4:“别人给你就得拿着”,教出“老好人”。奶奶和贝贝遇到了隔壁王阿姨,王阿姨拿出一个桃子给贝贝,贝贝说:“我不吃桃”。奶奶脸上挂不住了,赶忙让贝贝接下,还一边数落道:“刘阿姨喜欢你才给你吃,还不快说谢谢!”结果吃完桃子,贝贝浑身发痒,喘不上气,送医院才知道,孩子对桃子过敏。

    心灵处方:李建明教授建议,接受别人善意的分享自然是一种礼貌,但好意并不一定都是你需要的。如果家长一再强行要求孩子接受,孩子慢慢地就难以面对自己的内心,甚至变成“谎话精”或“老好人”。大人要教会孩子礼貌而坚定地拒绝有些人和事,如果对方坚决,就帮孩子先收下,并告诉孩子:“阿姨的礼物代表她的心意,咱们收下,等你想吃的时候再吃。”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又不会辜负对方的好意。

    误言5:“到处乱跑乱叫没家教”,扼杀孩子好动天性。许多家长带孩子参加聚会或去餐厅,都要求孩子不许乱动,甚至正襟危坐,生怕孩子到处乱跑被人说“没家教”。但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这样的要求就像让小鸟不准飞、小狗不准跑,违背了自然天性。

    心灵处方:李建明教授建议,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规定一个合理的范围,比如可以在座位上动,可以跟爸爸妈妈小声说话,不许四处乱跑或大声喊叫,更不可以对别人动手动脚。给孩子一条底线,而不是完全禁止,这样才能养出真正的小绅士、小淑女。

    误言6:“宝贝,快看妈妈手里拿的是什么”,剥夺孩子注意力。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当孩子很专注地玩或做事情时,对他说“宝贝,快看妈妈手里拿的是什么”。这其实是剥夺孩子注意力的一种行为。

    心灵处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博士徐治建议,家长中途打断孩子,偶尔一两次没关系,经常这么做既打断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可能会打击他的积极性。注意力时间的长短是逐渐提高的,如果注意力经常被打断,对孩子成长可能会有负面影响。

    误言7:“宝贝,妈妈帮你做”,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宝贝,妈妈帮你做”,生活中妈妈们总是想帮孩子做好每件事。其实,大人这样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有的孩子对做一件事刚产生好奇心,就被大人的“帮忙”浇灭了。

    心灵处方:徐治建议,在孩子没有求助之前,请不要随意打断他的探索。

    误言8:“这个篮球是用来拍的,不是用来踢的”,抹杀孩子想象力。“这个玩具应该这样玩,不是你那样……” “这个篮球是用来拍的,不是用来踢的”, 大人的思维常常是定式思维,而孩子的思维则常常是天马行空。

    心灵处方:徐治建议,无论是玩玩具还是做事情,只要不伤害别人或自己,就应让孩子尽情发挥,不要剥夺了他们最可贵的想象力。

    误言9:“我宝贝长得最漂亮/最帅”,误导孩子以貌取人。有的孩子确实相貌优于常人,家人或亲戚朋友会忍不住经常夸奖:“我宝贝长得最漂亮/最帅。”事实上,大人的这种言语很可能会让孩子学会以貌取人,而忽略后天努力。

    心灵处方:徐治建议,人的容貌是与生俱来的,这不应成为孩子获得肯定的理由。他们应该因自己的努力或行为而获得赞扬,比如心地善良,对同学很友好,对长辈很孝顺,能帮大人分担家务,能照顾弟弟妹妹,学习上要求上进等。只有夸奖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强大。

    误言10:“给叔叔阿姨唱首歌,给你糖吃”,误导孩子被“好处”诱惑。在小区里玩或是家里来客人时,有些父母或客人总喜欢这样逗孩子:“给叔叔阿姨唱首歌,给你糖吃”。

    心灵处方:徐治建议,孩子展示才艺,应该是他们内心自发的想法,不应该培养孩子为了点“好处”,就屈服别人,大人更不能以此强迫孩子表演,这种做法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可以对孩子说:“我们都很喜欢听你唱歌、看你跳舞,你能为大家表演一下吗?”

    误言11:“宝宝不怕,打针一点都不疼”,变相教孩子撒谎。小朋友都有去社区打疫苗或是去医院验血扎手指的经历,家长总是习惯性地安慰孩子说:“宝贝,打针不疼,不要怕”。这种说法看似在安慰孩子,但实际却是在对孩子撒谎,因为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打针肯定是疼的。

    心灵处方:徐治建议,父母这样安慰孩子,恰恰忽略了给孩子提前做心理预设,当孩子发现被扎一针很疼时,就可能会号啕大哭。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打针会有一点点疼,但为了身体不被病毒‘欺负’,一定要忍住,宝宝最坚强了。”

    徐治还提醒,一些成人哄逗孩子时常常不注意,往往是好心办了错事。

    误言12:“你妈妈不在,阿姨给你好吃的”:有的大人看别人家孩子可爱,会未经家长同意,忍不住拿零食给他吃,本是好意,但由于不了解孩子的体质或饮食习惯,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场湿疹或是过敏。

    心灵处方:徐治建议,作为成年人应该首先有这个意识,在给对方孩子零食之前,先咨询对方家长孩子能不能吃,是否过敏等。

    误言13:“你在玩什么?给阿姨玩一会儿吧!”如果孩子不给,会逗孩子说“这么小气啊,不给阿姨玩”;孩子给了,又会说“谢谢,阿姨不玩了,你自己玩吧”。

    心灵处方:徐治提醒,这样的言语在大人的世界里是句玩笑,但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却会当真。孩子给了大人玩具,大人言语的拒绝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伤害”,他会觉得是在拒绝他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