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鉴别 > 常识 > 正文
编号:13074269
野山参的鉴别常识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1月5日 中国医药报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功效,其卓著的治疗和保健作用被历代医家所推崇,为关心养生保健的中老年人所喜爱。人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野生品,商品称为“野山参”或“山参”;一类为栽培品,商品称“园参”,以生长年限久的野山参质佳。但由于连年采挖,野山参产量甚微,价格昂贵。很多不法商贩打着出售野山参的旗号,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现将野山参的鉴别常识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因为野山参扎根于土壤较坚硬的深山密林中,生存环境恶劣,所以生长十分缓慢,多数野山参最本质的体态特征是小巧玲珑,其各部位都形成了特殊的形态。

    芦(根茎) 因生长年久,茎芦较其它参为长,一般6~15厘米,大部分与身长相等或更长。典型的老山参具有圆芦、堆花芦、马牙芦共同形成的“三节芦”。幼小的野山参不会具有典型的“三节芦”,但应有圆芦,这是野山参的基本特征,万万不可忽略。所谓圆芦,位于芦的下部,是因为山参生长时间长,早期的茎痕(芦碗)逐渐退化消失而形成圆柱形,所以称为圆芦。圆芦上有紧密的环形棱皱,一般认为每一棱皱是生长一年的标记。堆花芦位于中部,系近十年脱落的茎基,芦左右交错层叠而生,芦碗紧密,沿边缘有明显的棱基。马牙芦位于芦顶端,有新脱落的茎痕,形如马牙,边缘较平齐。无论什么芦形,多有小疙瘩瘤,这也是野山参的特点之一。下部圆芦,中部堆花芦,上部马牙芦均具备的野山参,芦的整体形状稍扭曲,如雁脖,俗称“雁脖芦”。若无堆花芦,仅有马牙芦和圆芦是假冒的野山参。

    艼(dǐng,附芦而生的不定根) 生长年限久远的山参,芦上多有参艼1~3枚,两枚以上的参艼多左右互生而下垂,中部丰满,形如枣核,故有“枣核艼”之称。60年以上的野山参才有枣核艼。有的生长年限较长(不到60年)的野山参生有毛毛艼(纤细、卷曲,春季萌生,秋季脱落)或顺长艼(略粗,上粗下细顺下而长,常追参根)。这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圆芦部位不长艼。另外,年头短的野山参不可能有艼。

    体(主根) 野山参形状大小不一,分为横菱体和顺直体两种,横菱体多呈短横体、疙瘩体或菱角形,支根呈八字分开,俗称“武形”;顺直体多呈纺锤形或圆柱形,俗称“文形”。无论横菱体或顺直体,一般均较粗短。主体长4~6厘米,最长不超过10厘米,中部直径0.5~2.5厘米,主根顶端圆满,参体上部散有疣点状小突起的野山参有50年以上的生长年限。

    皮纹 野山参表面灰黄色,紧结光润而不粗,俗称“细结皮”;主根上部有明显紧密环形纹,纹深而细,俗称“螺旋纹”,纹沟黑褐色,又称“铁线纹”。

    腿须 野山参腿(支根)多为2~3分支,腿短粗,上粗下细,分裆处多呈八字形,宽阔而不并拢;须(须根)稀疏而较长,多为参体的2~3倍。由于野山参主须的伸展常要穿越石块,树根等障碍,弯曲回旋,龙游蛇舞,立体状分布,俗称“龙缠须”,须根上生有多数小疙瘩,俗称“珍珠疙瘩”或“珍珠点”。

    为了便于记忆,中药行业有经验的前辈老师傅将鉴别野山参的性状特征编成一套顺口溜:“芦长碗密带圆芦,左右下垂枣核艼,身短丰满横菱体,螺旋环纹深密生,皮紧细结光而润,腿短二、三八字形,须根疏长根瘤密,此为人参特殊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吕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