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中医药院校
编号:12552071
根深叶茂果盈枝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建设巡礼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1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根深叶茂果盈枝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建设巡礼

     根深叶茂果盈枝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建设巡礼

    段金廒教授的“中药资源化学研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始建于1960年,是全国创建最早的中药学专业之一。创建以来,学校始终秉承“仁德、仁术、仁人”的“三仁”教育理念,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结合中药学专业建设特色,历经几代中药学专业师生的辛勤耕耘,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建设,促进了该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中药学专业也随之成为实力雄厚、教学科研水平名列前茅的高等中药学教育基地,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同时,该专业还拥有强力的学科支撑,2002年国家教育部授予中药学为一级重点学科建设点,2009年以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批准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和中药资源化学为重点学科建设点,2010年中药学学科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优势学科。2012年经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综合排名在全国同类一级学科中并列第二。同时学校拥有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点,中药学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教学层次和人才培养体系。
, 百拇医药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1名,全国“百千万”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一层次人选1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名。

    在教学科研条件上,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中央与地方部省共建实验室,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1个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科技部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并建有国家发改委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中药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理血方剂创新药物工程中心、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与新药开发中心。
, 百拇医药
    在教育教学上,“十二五”以来,中药炮制学作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并立项建设江苏省精品课程2门。承担中药学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主编教材37部,江苏省精品教材1部,省重点教材1部;承担省级以上教改课题8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奖各1项。

    2012年以来,承担中药学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35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9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3项,部省级科研课题40项。发表论文1100余篇,SCI源论文总计314篇;授权专利83项。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

    学校以开放的视野,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输送师资到Harvard Medical School(美国)、Queen's University(Belfast英国)、University of London(英国),University of Toronto(加拿大)、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日本)、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新加坡)、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进修交流,提高师资能力,促进专业建设水平。还以校企联盟的形式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建“康缘中药学院”,并与天江中药配方颗粒研究院、济川银杏研究院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协作关系。 (钟意轩)
, 百拇医药
    科教融合 导师引领 形成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南京中医药大学连续两届成为“挑战杯”发起高校,全国排名不断攀升,在全国医药院校中位于领先地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依托学科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为补充,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与生产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构建完整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从课程教学入手,实现课内课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 百拇医药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主动适应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课程学习中进行相关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设为1:1~1:1.5;切实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同时,第一课堂主动向第二课堂延伸和辐射,参照理论课程的管理办法对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科学设计、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训练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创新本科生导师制模式

    学校以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为基础,以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与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方剂高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与新药开发中心、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学科科技平台为载体,通过向学生开放科研实验室,推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科重点实验室与研究基地平台成为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形成了由专业教师、辅导员、高年级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导学体系;对于已被遴选进入学校以及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的师生团队,学校借助导学体系,强化指导,促进项目的创新性和质量不断提高。
, 百拇医药
    依托学生科创社团,营造浓郁氛围

    学校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俱乐部等学生科创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科研骨干培训班、实验技能自主设计大赛、“药之韵”中药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论坛等。借助QQ群、短信平台等现代传媒技术,搭建了“参与学生、指导老师和管理者”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通过层层发动、广泛宣传,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在教师和学生层面形成“学生求知和教师指导互动、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结合”的局面,全面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浓郁氛围。

    积极寻求社会资源,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

    学校通过建设模拟药房、中药标本馆以及占地近60亩的药用植物园,实现“中药实地实物”教学;利用南京海昌中药集团等教学实习基地的“产—学—研”教学实践平台,开展学生暑期专业见习;与江苏康缘药业合作共建“康缘中药学院”,萧伟等企业技术带头人担任学校产业教授,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 百拇医药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绩显著

    2011年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是全国中药学专业唯一特等奖,南京中医药大学因此成功晋级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比赛发起高校。2012年获得第八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第七届江苏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银、铜奖各1项。2013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全国性其他科技竞赛三等奖以上共3项;2014年获得全国“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2项,2011年-2014年总成绩位列全国中医院校第一。2010年至今天,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优秀团队2项(7人次)。在首届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技能大赛-“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中荣获个人一等奖、三等奖各1名及团体三等奖1项。

    面向“十三五”,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将依托学科的强大支撑,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彰显专业优势和特色,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紧贴行业需求,积极发展同企业的联盟,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力争把专业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均居国内同类院系前列的一流中药学专业。
, 百拇医药
    底蕴深厚 传承创新 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发展

    

    

    《中药大辞典》先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首届中国辞书一等奖

    《中华本草》被誉为“当代的《本草纲目》”

    系统总结中药文献,传承中医药精华
, 百拇医药
    逢拥国家中医药发展的机遇,承负振兴中医药发展的重托。1954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成为全国最早创办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同时,也是国内较早开展中药学高等教育的院校之一。我国中医药界第一代学部委员、著名中药学家叶橘泉教授自1956年建立中药学教研组,自此开始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建设的辉煌历程。特别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专业创建初期特别重视教材建设和文献整理工作。至今,业内人士说起南中医的历史贡献,都不能不提到三部划时代的鸿篇巨著——《中药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华本草》。

    遵循“条条追根,字字落实”的原则,阅遍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又历经十年“文革”浩劫艰难保存成果,南中医人历经19年编撰而成的《中药大辞典》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现代中药奠基性的工具书,该书累计发行一百余万册,先后荣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和首届中国辞书一等奖,这是我国辞书、工具书的最高奖。集古今医方之大成的《中医方剂大辞典》历时12年,收载了中医有史以来散在于各类著作中的方剂96592首,填补了明朝《普济方》以来对方剂全面整理研究的历史空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国庆50周年献礼的《中华本草》,南中医作为总负责单位,历时17年完成了这一皇皇巨著,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同志誉为“当代的《本草纲目》”。至今,《中药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本草》,仍是目前最好的综合性中医药工具书,为中药现代创新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三部沉甸甸的著作、三张金灿灿的“名片”,在南中医的发展史上,乃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史上永远留下了“盛世修典”的无上荣光。
, 百拇医药
    开拓创新,辐射示范作用彰显

    中药学专业建设早期,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对中药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在上世纪70年代初,庄毅教授经过12年持之以恒的野外考察与实验研究,引种天麻栽培成功,并研制天麻注射液于1981年投产,上述成果分别于1982、1986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80年代中期,庄毅教授又从民间发掘出一种药用真菌——槐耳菌,并以现代固体发酵工艺,研制成抗癌新药,槐耳菌质与槐耳颗粒同时获卫生部中药一类新药证书,属全国首创,该项成果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仍在临床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90年代初,蔡宝昌教授揭示了马钱子炮制减毒机制是由于炮制引起氮氧化的结构变化,“中药马钱子炮制机理的研究”成果获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奖项是中药炮制学界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近年来,段金廒教授构建了中药资源化学学科体系,将理论创新成果用于中药资源生产实践,“中药资源化学研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学校积极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技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学校被卫生部确立为第一批全国中医药师资进修教育基地,相继举办了4期全国《中药鉴定学》师资培训班和2期《中药炮制学》师资进修班,为全国医药院校、药检机构、相关企业培训了一大批中药鉴定、中药炮制学科的师资和技术人员,如今他们大多成为全国各地相关专业岗位上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014年学校成为首批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成为国家级中药炮制传承基地建设单位。
, 百拇医药
    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核心,构建学科支撑专业发展模式

    学校充分认识到学科在专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龙头地位。1994年,学校中药学学科与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学科联建被江苏省政府确立为江苏省中药学重点学科,围绕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资源等特色和优势发展,中药学学科队伍学术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中药学学科一举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连续建设至今。其间中药学学科又被列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二期项目。学校把学科建设优势转化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科教协同,全面融通,学科与专业建设共享平台。

    学校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优势科技资源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桥梁,使学科重点实验室与研究基地平台成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共享与激励机制的实施,推动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有机融合,建立科教一体教学团队。

    学校鼓励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理论课程教材内容、实验课程项目、多媒体课件资源,形成以研促教的长效机制。如以段金廒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转化为行业规划教材《中药学》的内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药材采收、初加工、贮藏过程中共性技术研究”中当归、银杏等研究成果已转化为中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资源化学》的内容。中药五类新药“荆感胶囊”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中药分析综合实验“荆感胶囊的质量标准分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半夏的毒性成分和炮制解毒机理研究”、“天南星科有毒中药炮制解毒共性规律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的内容等。

    通过上述实践,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2008年中药学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12年成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核心专业,2015年又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建设点)。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