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微信文章 在线书籍 资料下载 健康杂志 报刊选编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保健: 新闻 评论 视点 常识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美容 两性 育儿 四季 读物 更多
中医: 常识 教材 思考 中药 医理 临床 针骨 民族 文化 著作 验方 图谱 食疗 药物 药业 药市 新药 搜索 英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信息 > 正文
编号:12746539
余瀛鳌:用好古今学术流派之学验

     名医名著学验精粹之软实力,是中医药文化释放出的无形影响力,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弘扬光大的。

    当前各科临床医师要根据自己的临证科别,加学一些有代表性的专科名著。学习不同的学术流派,宜研精覃思,探索其学术临床要点及其对医界的影响程度。

    学习古今中医学术流派,有利于广开诊疗思路和在诊疗中的取精用宏,切忌胶柱鼓瑟,或浅学少思,否则易生流弊,难以真正学有所得。

    中医药学的古今“学术流派”,是推动轩岐医学传承弘扬、发展、创新的主心骨,也是必备的基础,他能明确昭示历代中医名家、名著中学术经验不断丰富、发展的精粹内涵,也是历代传承于世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体现,至于如何学习古今名家的学术流派,是青年学子和同道们经常思考的问题。以下我想谈谈中医学子在师授的基础上,如何学习和临床应用古今不同学术流派的学验问题。浅见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加强对医业重要性的认识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原创性的医学科学,历代社会均以“仁医仁术”作为医者济世活人的毕生要责,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明代陶华《伤寒琐言》中说:“医者,君子之道也”。说明我们医生的防治疾病,不能忘记作为“君子之道”的重要性。明代医家吴嘉言又说,“夫医药方书,乃拯病资生之轨也”(见吴著《医经会元》)。由此可见,中医古今医药著作文献,主要为医者提供防病治病的武器,故学医者必当多读书、多临证,重视学习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对提高自己学术经验至关重要。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是人所共知的,学医者在学习临证过程中,加强对医业的认识,关键又当明其理。明理有一定的难度,故清代陈祖舜说:“窃思医道之难也,不难于行其道,特难于明其理。理有未明,欲无误于世也难,欲有济于世也更难。”

    鄙人认为,医道之要,在于济世愈疾、传承创新。古今名医名著所反映的不同学术流派,是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当前的中医药学,越来越受到国际临床医学的重视,名医名著学验精粹之软实力,是中医药文化所释放出无形的影响力,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弘扬光大的。

    要选学高水平的学术流派

    轩岐医学从古到今传承、发展,并不断地产生新的学术流派,是历史的必然。历代医学家之所以尊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早期医学典籍,是因为在这些经典医籍的推动下,医学才能不断地获得传承与发展。人所共知,奠定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的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但张仲景的学术临床基础,渊源于《黄帝内经》,清代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说:“伤寒之书,本于《内经·热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699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1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有实力支持百拇发展,欢迎 爱心捐助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