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08年第23期
编号:12751706
古人的下衣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2日 期刊网 2008年第23期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将上衣统称作“衣”,下衣则统称为“裳”。“衣裳”一词,实际是上衣和下衣的合称,即指今天的衣裤。“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经·邶风·绿衣》)古人虽以“裳”作为下衣的代称,但下衣还有具体的名称,其中主要有裳、绔、裨等。

    裳,古时又写作“常”。常,即裙。“常,下帬(裙)也。”(《说文解字》)西汉学者刘熙的解释更加具体。“裙,下群也。连接裾幅也。”(《释名·释衣服》)裙是长至脚踝。“裾,倨也。倨倨然直。亦言在後常兄踞也”(图1)。

    先秦时期,男女的服装式样差别不大,裙也是男女通用的服装,男子也穿裙(图2)。东汉经学家刘玄对“裳”的样式,有简要的介绍。“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说文解字》刘玄注)即古人缝制的裙,前面需用3幅宽的丝帛,后面用4幅宽的丝帛,一共为7幅宽的丝帛,约合今天的3米多。古制,丝帛幅宽一般为二尺二寸。
, http://www.100md.com
    裙在先秦时期,还不是单独成衣的服装,而是与衣相连的。“古之前制,衣裳相连。”到西周时,衣、裳开始分离,且逐渐作为女性的专用服装。“至周文王,令女人服裙,裙上加翟(野鸡的羽毛),衣皆以绢为之。”此后,裙的样式、花色和功能不断增多。“始皇元年,宫人令服五色花罗裙,至今礼席有短裙焉。衬裙,隋大业中,炀帝制五色夹缬花罗裙,以赐宫人及百僚母妻。又制单丝罗,以为花笼裙,常侍宴供奉宫人所服。后又于裙上剪丝风缀于缝上,取象古之榆翟。至开元中犹有制焉。”(马缟《古今中华注》)即从秦代以后,在裙装中又增添了短裙、衬裙等(图3)。

    后代的裙装,在花色、样式上又不断变化,名目繁多。据《西京杂记·赵飞燕外传》记载,西汉成帝时,有宫女赵飞燕极善舞蹈。一天,赵飞燕身着紫云英色裙,陪汉成帝同游太液池。鼓乐声起,她翩翩起舞,舞姿婀娜妩媚。突然大风骤起,体轻如燕的赵飞燕竟被狂风吹起。宫女们见状,连忙抓住她的裙子,将她救下。裙子也因拽扯而出现许多褶皱,不料有褶皱的裙子较之原来的平挺状更加好看。从此,褶裙边风行于宫中,后又流传到民间。成为裙装的一种样式。
, 百拇医药
    入唐以后,妇女更盛行穿裙。从此裙与用于固定发髻的钗,就成为女子专用的服饰,“裙钗”一词也就成为女子的代名词。此后,裙装的样式、花色继续增多。

    裙在后代虽然作为女子的专用服装,但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男子着裙依然存在。如清朝官员就将裙作为参加朝礼的专用服装。“朝裙,礼服也,着于外褂之内,开衩袍之外,朝贺、祭祀用之。”(徐珂《清裨类钞》)

    古人的下装除裙外,还有绔。绔是裤的异体字,也称胫衣,即为下身穿着在外的服装。“绔,盖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为之,名日褶。敬王以缯为之,名日祷,但不缝口而已,庶人衣服也。”(《中华古今注》卷中)(图4)不过,古人的绔最初仅有两条裤腿,即相当于后代的套裤。“绔,跨也。雨足各以一跨骑也。”(刘熙《释名·释衣服》)(图5)古人因家境不同,绔所使用的材料不同。有钱人家常用一种十分精细的生绢缝制绔。这种生绢,成为“纨”。后人遂以“纨绔”一词,专指家境富贵而不务正业者,如“纨绔子弟”。
, http://www.100md.com
    裨,也是绔的一种(图6)。“裨,三代不见所述。文王所制裨,长至膝,谓之弊衣,贱人不可服,日良衣,盖良人之服也。至魏文帝赐宫人绯交裆,即今之裨也。”(《中华古今注》卷中)它与今天的裤比较相似,但十分宽大。穿着时,需要缅裆(图7)。这也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较长的一种下衣。

    还有一种犊鼻裨,因其形似牛犊鼻而得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成婚后,丈人卓王孙嫌其贫穷,不同意这门婚事,不给女儿任何钱财。无奈之下,司马相如便卖掉自己的财产,与卓文君在临邛(今属四川)买了一间酒铺,自己制酒出售。卓文君负责照看炉火,司马相如则穿着犊鼻裈,如同伙计一样,在大街上洗刷器皿,以此羞辱丈人。卓王孙闻讯,感到太丢面子而闭门谢客。后经他人以司马相如颇具才能,卓文君可以与之相依劝说,卓王孙无奈,只好认可女儿的婚事。

    对于这种犊鼻裨,古人的解释是,“今三尺布作形如犊鼻矣。称此者,言其无耻也。”《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即用古制三尺的布,缝制这种裨,显然是比较短小的(图8)。实际是后人称之的短裤或裤衩,属于内裤。

    北朝时期,有一位叫刘昼的读书人。他自幼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经常不知疲倦地伏案学习。即使是酷暑难耐的夏天,他便穿一件犊鼻裨,仍在室内认真读书。

    虽然古人的下衣比较简单,但它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也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更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责任编辑 常汝先, 百拇医药(朱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