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秋未到 防暑仍重要
[ 核心提示 ] 立秋,意指秋天的开始,俗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因此不少人认为盛夏已过,便不再需要对强烈日照加以防护,其实此时正值暑热并存之时,昼渐长夜渐短,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更能显出“秋老虎”的毒辣。 市第一医院专家提醒,立秋后的天气多变,人们更应从饮食、运动等方面做好对暑热侵害的防范工作,以免影响机体的适应与免疫能力,引起各类疾病的发生。
【出场专家】 赵金凤,毕业于承德医学院,本科学历,主任护师,中医高级刮痧师,三级营养师,市第一医院中医康复门诊副主任。曾多次到北京中医医院、东直门中医院学习,得到北京中医医院吴春节教授和心身医学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张捷教授的言传身教,擅长应用八罐疗法、刮痧、灸法、五脏俞对亚健康进行调理,应用相对穴理论针灸颈椎病、腰椎病等各种疼痛的治疗,效果明显。
本报记者 胡程利 实习记者 丁玉飞
通 讯 员 尹思思
莫大意
立秋后仍需“避热” “立秋了就是凉快,前两天太阳晒在身上还觉得火辣辣的,这几天就舒服多了!”由于工作原因,陈先生经常要在外面跑,一提起前段时间的三伏天, 他就心有余悸,因此对立秋后的天气赞不绝口。谁知好景不长,由于低估了“秋老虎”的威力, 这几天他突然出现了面部、脖子奇痒的状况,经查,正是由于忽略了防暑,长时间日晒所致。
林女士说她最怕热,因此酷暑难耐的夏天经常只躲在屋里纳凉,好不容易盼到了立秋,本想趁着凉爽的天气出门转转,却还是不小心中了暑。 面对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的煎熬,她懊丧不已,直怪自己“太大意”。
市第一医院中医康复门诊副主任赵金凤指出,立秋过后,不少人出现了陈先生和林女士类似的状况,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初秋的防暑估计不足。她说,俗话讲“热在三伏”,立秋正是“三伏”中“末伏”的开始,还会有“秋老虎”的袭击。 所谓“秋老虎”,就是指立秋之后短期回热天气,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炎热难耐。 因此,立秋之后气温不会很快下降,很可能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人们还会经历一段高温潮热的苦夏,避热纳凉很重要,立秋之后防晒防中暑依然不能松懈。
别忽视
防燥润燥补水分 初秋时节如何防暑呢?专家首先提到了防燥补水的重要性。
赵金凤提醒,立秋过后,天气渐凉, 空气中的水分慢慢减少,人们会感觉到口、鼻、眼睛、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 即中医所说的 “秋燥”,此时很多与干燥有关的疾病(如鼻燥、唇干、咽痛等)会随之出现,因此这个时节要注意补充水分。
“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赵金凤说,防燥润燥,多喝水是补充水分的基本,应养成每天按时喝水的习惯。 此外,蔬菜水果的摄入必不能少, 且二者不能相互替代,饮食上要注意多吃生津养阴滋润多汁食品, 因为唾液对于促进消化、增强养分吸收有很重要的作用,养阴清燥的食物包括萝卜、莲藕、梨、蜂蜜等。应尽量少吃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热食物, 少吃或不吃煎炒、油炸、肥腻食物,肉类中羊肉、牛肉等较为燥热,食量也要注意。
须慎重
大量进补不可取 秋季养生应以“养收”为主。赵金凤表示,入秋后,夏季的炎热慢慢褪去,随着天气的渐凉和人体消耗的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此时可根据时令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
“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 ”但专家提醒,秋季进补过程中,对一些冰冷食品、冰冻饮料等应尽量远离,否则易造成脾胃功能不同程度损害;不宜大量进补,其可能会加重脾胃负担,出现消化不良、肠胃不适等症。最好在进补前给脾胃来个缓冲适应期,多食用一些富含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 比如鱼类、豆类、山药、莲子等。
赵金凤表示, 有些人热衷于在此时依靠保健品来补充营养,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食疗养生已经完全能满足人体所需营养,且更安全可靠,只要在一日三餐的饮食中注意平衡营养,清淡饮食,完全能够达到养生效果。根据合理膳食结构,人体摄食应以五谷杂粮为主,蔬菜水果为辅,适当吃些肉类。对于脾胃虚弱者,可适当多吃红枣、核桃、黑芝麻等。
重运动
锻炼方式因人而异 立秋后,暑热并存,天气干燥,多变的天气更容易对机体的适应能力造成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所以人们常说“多事之秋”。增强体质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体育运动,不同年龄段人群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户外锻炼方式。
赵金凤建议,通过爬山可以使自身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利于心肺功能的加强,但由于初秋天气温度变化比较大,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不测发生。此外,慢跑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脑的血液供应以及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 促进大脑正常工作,还能有效地刺激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瘦身,因此对中年人和亚健康群体最为适合。
“骑行的过程能使人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还对肥胖的改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赵金凤指出,相关研究表明,骑自行车是一种最能改善人们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锻炼,它不仅仅是一项减肥运动,更是心灵愉悦的放逐, 但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骑行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
应注意
舒缓情绪很重要 受困于秋老虎的“燥热烦闷”,人的情绪也很容易随着躁动不安起来,因此平复心情,避免“心理中暑”同样不可忽视。
赵金凤建议,大家一定要学会在秋季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做到“使志安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不要长期陷入抑郁伤感的情绪, 即使遇到不顺利之事, 也应设法尽快排解不良情绪,保持身体健康。特别提醒高血压患者,可通过保证充足睡眠的方式有效预防“心理中暑”的发生,应早睡早起,中午再适当小憩,午休以30分钟为宜。
■ 相关链接
市第一医院中医康复门诊简介 市第一医院中医康复门诊依托医院脑科中心及各临床科室的鼎力相助,通过进修医师带回的新技术,采取优势互补,叠加治疗的方式,结合临床提高治疗患者疾病的效果。除开展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电疗、拔罐等传统治疗以外,还开展了诸多诊疗项目,包括:
雷火灸法, 适用于各种痛症、灸疗五官疾病(干眼症、眼睑下垂、迎风流泪、面瘫等)、骨科疾病、妇科(痛经、卵巢保养、盆腔炎)、内科(感冒、肠胃炎、支气管炎、咽炎)、灸疗美容(黄褐斑、雀斑、眼袋、青春痘、痤疮、减肥、酒糟鼻)术后穿刺部位淤血、红肿、疼痛、硬结等。
极超短波,治疗各种急性炎症感染,尤其对关节积液肿胀疼痛疗效显著。
中药湿热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增强代谢,改善营养;可以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渗出物的吸收, 消除局部肿胀; 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提高患者痛阈,缓解疼痛;还可以缓解肌肉组织痉挛。
中药熏蒸(全身治疗),可用于类风湿病、风寒湿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的治疗。
中药外敷, 包括三伏三九贴,灸热贴(可温控,痹症型腰腿痛),威尔贴(防过敏、各种疼痛),远红外理疗贴(各种软组织损伤)。
同时开展了纳米全科治疗仪、牵引、电针治疗、蜡疗、中医透药疗法等项目。 今后还将与北京中医医院对接,开展心身疾病诊治,重点是针灸中药并用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
■ 医师讲堂
初秋养生有“四忌”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诸多原则, 认为当一个人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时候, 才是最健康的。立秋时节正是夏秋之交,是养生进补的大好时机, 但很多人却不得其法,因此陷入误区,赵金凤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食用过量都有害。很多人信奉的“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说法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 会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等;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荤腥油腻的食物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但这些食物代谢后所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这无疑会加重身体负担,因此在提倡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 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 应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 不能恒补不变, 一补到底。
(胡程利 丁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