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杨淮清 匹夫而忧天下 无位而论世事
杨淮清妻子邱祖芬
1919年杨淮清一家的全家福
杨淮清简介
杨宣永(1868-1948年),名泳,字作舟,号淮清。清蓝翎候选巡检配邹氏,续弦邱祖芬。为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之父。
杨淮清自幼攻读书文,谙熟中医,常与乡人义诊。注重子女教育,不惜耗用大量资财输送子女出国求学,希望长大能报效国家。杨淮清思想开明,赞成民主平等,同情革命,支持反帝反封建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杨淮清还将家乡的“忠烈祠”改为“抗日阵亡将士忠烈祠”。1938年,他又将自己的小儿子杨白冰、小女儿杨白琳,送往延安投入抗日洪流。
中医与修齐治平
18岁开始自学中医
, http://www.100md.com
在重庆潼南双江,有一位医术精深、学识渊博、以医术济世、修齐治平、教子成才的名老中医。他,就是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父亲,乡贤哲人杨淮清。
18岁那年,刚结婚不久的杨淮清遵从父亲的旨意,到遂宁县衙任礼房儒学,这是一个管理教育训导的差事。但半年后,杨淮清就回到了家里。原来是中正守成的杨淮清因看不惯衙门内三班六房那些“送帖子”“吃卡子” 的人和官场尔虞我诈的腐败现象,就愤而回家。
回家后的杨淮清终日侍候生病的母亲,空闲时间就看史书读孔孟,把重心放在为母亲医病和培养子女上。
中国人服循圣道,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古代名医既是医术精深的医家,也是学识渊博、兴趣雅致的文人,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人。
深谙孔孟之道、儒家之学的杨淮清认为,精神养生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 百拇医药
基于这种认识,也源于母亲常年患麻疹(肺病),杨淮清开始自习中医。
杨淮清在为母亲侍汤熬药中,逐渐知道了一些医理,遂对中医产生兴趣,开始萌发以医术济世之志,便买来不少中医典籍自学,连床上的搁板都放满了《内经》《验方新编》等医书。
在为母亲治病的过程中,杨淮清一边研读医籍,一边临证,苦研岐黄之术,在实践中深得奥旨,医技日臻。
值得一提的是,他根据《神农本草经》中的“麻黄蝉衣汤” 方剂大胆把蝉蜕、槐花、黄柏、乌梅、板蓝根、大黄、甘草等诸药配伍合用,竟达到既能抗过敏,又能散风热的奇效,用来医治母亲的麻疹疗效显著。
渐渐, 双江人都知道杨淮清会看病。从此,杨淮清的医名鹊起, 除了给父母医病,他还在自家宅院的堂口邮政代办所的左边开了一间中药房。但大多只是义诊送药,不收取平民百姓的药钱。
, http://www.100md.com
双江黄家沟一位佃农的儿子因患“气包”病,由于家贫无力医治。杨淮清知道后,便接他来家治疗。仅几剂中药便治好了这个小儿的“疝气”。消息传开,每天来找他看脉的病儿啼声不断,将邮政局大院堂口的药房围得水泄不通,他不但不烦恼,反而笑着说:“我家好久都没这么热闹了。”还让家人烧水倒茶,热情招呼。
对《周易》产生浓厚兴趣
杨淮清在他行医的同时,将一部《十子全书》以及《国语》《国策》《史记集解》等几十种典籍都通读一遍。其中,让他感悟最深的还是四书五经中的《周易》。
《周易》这本书,其实在自学中医之前,父亲就让杨淮清读过。只是杨淮清以为,作为占卜之书,《周易》虽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但这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不过是古代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对一般平民无甚作用。
, 百拇医药
而在杨淮清潜心研修中医时才发现,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医讲阴阳平衡之术相通。
易学让杨淮清知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方法。每个卦都是在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
所以,杨淮清认为,《周易》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乃国学之经典,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太半言修己之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故孔子称“五十以前学《易》,可以无大过”。
学《易》感悟,不仅让杨淮清摸到了中医的脉相玄机,也明白了人生之大道。于是,遂将《周易》反复研读。这对杨淮清中正守成人格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也成为他自学中医和修己正身齐家教子之法宝。
, 百拇医药
杨淮清知道,要提高民族的整体能量, 首先要扶正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国民意识,一如礼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众乡里之中,长幼内外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从以上字句中,我们还解读出杨淮清另外一种“修齐治平”的思想:振兴民族的关键是要“同听之”,同听生团结,团结生力量。
正因为这样,当杨淮清自身的先知和儿子们的先觉相互碰撞融合后,极大地影响到杨淮清这样具有求新、求变的开明乡贤。
中医与治国之道
真正的中医不但懂得阴阳学说,还深谙治国之道
中医是半个哲学家,他不但会治人身体上的病,也会治人思想上的病,真正的中医不但懂得阴阳学说,还深谙治国之道。
, http://www.100md.com
杨淮清晚年在双江撰写了一篇洋洋两万字的《治国论》。这篇《治国论》给他带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印记;在国势动荡、兵荒马乱的岁月,《治国论》的背后彰显了他的家国情怀。
其时,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整个中国又陷入内战的泥潭,使人民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使得在双江闲赋的杨淮清既忧心忡忡,又心绪难平。他时常端着茶杯在室内来回踱步,思想的火花冲击着他跳跃的思维,终不能自已。
“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忠奸若不分明,安邦治国何据?”杨淮清似乎预知国民党的倒台。当年警示犹在耳,今人岂能不悟之。“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这首欧阳修感叹世事变迁的《梦中作》,让杨淮清很有同感。在热忱的家国梦想和悬壶济世的现实之间,杨淮清从中触摸到一名中医的三个境界:乃得意、得气、得道三者也。他领略到,医者的成长其实犹如历经一场艰苦的磨炼,经过无数次的捶打、淬火,才能百炼成钢。杨淮清知道,也许寻寻觅觅一辈子,未必能“得道”。 但他一直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 http://www.100md.com
医者之“得意”, 会看病,诊病,医好病,自己很得意,具有熟练的医术而已;“得气”, 融会贯通,应付自如,找到中医的规律;“得道”, 即道行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和一种升华。可以将事物的本质看得非常清楚,升华到哲学理念与思想高度,从而达到更高的造诣。简单地说,即使遇到一种从未见过的病,也能举一反三,登堂入室,想想就知道怎样了。
杨淮清是匹夫而忧天下,无位而论世事的乡贤哲人。在热烈的情感和冷静之间,在善解人意和理性思考之间,杨淮清能摸到的是中医的温度。
观察社会,洞见问题。在杨淮清眼里,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观察和回顾历史,杨淮清才发现,之所以前人从不考虑未来,是因为未来来得太快,所有的未来在下一瞬间就变成了现实。他意识到,所有的历史并不是关于过去的,其实都是关于未来的。只有未来才能赋予历史意义。
凭着自己对修正治平的愿景,针对当时社会积弊,杨淮清陷入了沉思。清风雅静的书房里,又听到他那经过沉思的心声:“‘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无数次的改良彼此消长,此一时,彼一时也, 国民党的独裁当然也就不可能长久了……”
, http://www.100md.com
这两万多字的《治国论》,应该是杨淮清一直苦苦寻求的“家国梦”的思想写照。
杨淮清四子杨闇公在“三·三一”惨案中牺牲以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他期望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能改变家国的命运;而之后,他看清了蒋介石的祸心,则更加坚定地认为四儿所走之路为救国之道,充满了对共产党的期待和国民党右派的绝望。
《尚书》燮理阴阳,揭示了国家治理的最高原则,就是要阴阳平衡,不能有所偏颇;就是要在大政方针的制定上,在用人设官的决策上,达到阴阳平衡,顺畅和谐。所有这些,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都没有做到。
杨淮清从列强入侵中悟出一个深刻的命题: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血性,才能不受外敌欺凌。没有血性的国人就没有血性的民族,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里,中国之所以一直被世界列强欺侮侵略,还是要反思我们为什么老被别国欺侮的原因。除了国力积弱,封建落后等外,人治代替法治也是一个顽疾。
, http://www.100md.com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道私者乱,道法者治”。这是杨淮清针对国民党官员徇私枉法、腐败祸国现象,在《治国论》中多次强调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也很深刻地反映了问题的另一面。国民党专制需要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这也是国人的呼声。一个不能体恤民情、关心民苦、分忧民难的政党和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杨淮清的这些观点当时看偏激,后来看尖锐,今天看深刻。
在那个时代里,杨淮清是悬壶济世的杏林高手。后又被推选为族长。他当老太爷当得自在,医生当得自如,族长当得公正。然而他仍旧是个中医,还是当代中国杏林少有的只给乡邻诊病,但从不给家人切脉的中医,且对中医药书篇篇皆能背诵如流。
杨淮清一生奉守“甘节”与“苦节”之清白家风,以族长的宗族地位,节制双江杨氏族人以中正的德行,使其畅通无阻,愉快地被接受,所以吉祥;节制应以中正的德行,以身作则,才能使人乐于接受而有所作为。
, http://www.100md.com
大医也通晓古今之变、齐家治国之道!
以学问文章,或以吏治清明,或以道德品行而闻名。杨淮清以其特有的身份、地位,维持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教化乡里,包括家庭中的孝悌修身、主次尊卑、婚姻祭祀等,作为双江的乡贤,杨淮清通过自己言行的感召,在建设乡村、改善民生、谋利桑梓,进而推及和睦乡邻、规避词讼、调解纠纷、严惩盗贼、保护环境等,倾力为一方百姓造福。
“爱国”是杨淮清最终的落脚点。敬祖先,重乡土,爱桑梓,培育乡土观念,成为族人、乡人、国人增强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走出的不仅仅是一代代、一个个的举人、秀才,更是无数的治国栋梁,他们被乡贤文化所熏陶、所滋养而成长起来, 由村落之所最终走向国家之殿,并最终以其丰功伟绩而受到万世敬仰。
“医术济世”是杨淮清一生的追求。因为他惟望民族一统、民富国强。他经常用医术帮助革命。
, 百拇医药
刘伯承曾说,我们常在重庆二府衙杨老伯家中开会,每次见面他都要说:我知道你们在开会,不过也要注意身体健康才对呀!闇公同志当时患痔疮流血很厉害,也是他在医治。
杨老伯的医理很好,经常与玉章同志和其他同志看病,不要钱,还要包捡药。对儿子从事的事业,杨淮清其实已不仅仅是同情,而是倾力支持了。
深察人体之经脉、脏腑、气血和营卫,可为良医;同时体察人情之喜怒、冷暖、贵贱和荣辱,方为大医。杨淮清可为大医。
杨淮清认为,老祖宗传统的核心是价值取向,它是一种改造力,也是一种引导力,更是一种和谐力。让不孝敬的人孝敬, 不尊师的变得尊师, 不爱惜生命的人变得爱惜, 不爱国的人变得爱国, 不诚信的人变得诚信,不友善的人变得友善,让民族的优秀基因在国人身上流淌。
杨淮清还认为,立国之道,唯在于富民。富民是国家的根本目的,是国家治乱之分的主要标准。
, 百拇医药
杨淮清始终把家庭观念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经过传统文化浸润的杨淮清,对孔孟之道的重温,表明了他心中“治国方略”的依归。
他多次对家人说,我的一生最大的愿景不是家里钱财田产有多少,而是能够看到大家都有好日子过,能看到自己的子女们个个都有出息、有前途,能报效国家,这是我最幸福的事;能看到我们的国家和家园一天天强大兴旺,这是我的最大希望和最终梦想。
《治国论》让杨淮清晚年生活在“家国梦”的憧憬之中,也是他给自己的一个交代。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梦。他充满激情地撰写的《治国论》的雄文,做着“家国梦”的时间表,作着“家国梦”的计划。如他自己所说“无一日中断”。“家国”于他,与其说是“梦”,不如说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
, http://www.100md.com
“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今日芳名重,时来大运通。燃烧一团火,杨氏耀天穹。有福居双江,定圆家国梦”。这是一位诗人在考察杨淮清一家史事后,即兴而吟的打油诗。而这首打油诗则透析了杨淮清作为一代大医医国的宏旨奥诀。
不难发现,杨淮清作为一名前清文人,自习中医,熟读经史子集,喜爱联赋,这不仅需要深厚的国学根底,更需要对时势政局的批判性。
可以预料的是,针对当时国民党的独裁,以杨淮清性格和行事风格,文中肯定有颇多“苦口良药”与“逆耳之言”。这篇文章虽属一介平民之个人见解,从中却可见杨淮清这个乡间贤人忧国忧民之炽热,治国安邦之赤心也。
杨淮清喜欢国学,因国学与中医相通。“五四”以前的国学之所以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原因很简单,国学是与百姓生活连在一起的。在双江家中,他可以每天端着紫砂壶慢慢品茶,再吃饭。然后读医书。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中国文化高度民间化的意象。
有这种意象的大医,岂能不通晓古今之变,齐家治国之道!
从他晚年写就的那篇《治国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淮清是一位“匹夫而忧天下,无位而论世事”的大医。(张渝扬 李洋述), 百拇医药(重庆市潼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张渝扬 重庆市潼南区杨尚昆故里管理处 李洋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