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6 > 中医类古医类补充 > 正文
编号:12892832
中医病证小方辞典 朱邦贤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5.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738页
第462页

    参见附件(6411kb)。

    中医病证小方辞典

    主 编: 朱邦贤

    副主编: 陶御风 华蓓苓

    编 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方力行 朱邦贤

    华蓓苓 周瑞芳

    陶御风 黄 瑛

    鲍蓉芬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杨雪军

    技术编辑 徐国民

    责任校对 郁 静

    封面设计 王 磊

    出 版 人 陈秋生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病证小方辞典 朱邦贤主编 . —上海: 上海中

    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 9

    ISBN 7 81010 902 2

    Ⅰ .中 . . . Ⅱ.朱 . . . Ⅲ .方剂学 Ⅳ .R289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5)第 089314 号

    中医病证小方辞典 主编 朱邦贤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ht tp: www ? . tcmonline e . com - . cn)

    (上海浦东新区蔡伦路 1200 号 邮政编码 201203)

    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经销 南京展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排版 丹阳教育印刷厂印刷

    开本 850mm×1168mm 1 32 印张 33 .5 字数 1 223 千字 印数 1—2 100 册

    版次 2005 年 9 月第 1 版 印次 2005 年 9 月第 1 次印刷

    ISBN 7 81010 902 2 R·851 定价 98. 00 元

    (本书如有印刷,装订问题,请寄回本社出版科,或电话021 51322545 联系)前 言

    中医防治疾病最有效、 应用最广泛的手段之一,就是在辨证论

    治理论指导下的选方和加减化裁。有关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配伍

    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领域。然而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更仆难数的有效

    验方;如果方剂组成的药味较多,欲研究其配伍规律及临证主治等有

    关问题,颇有无从措手之叹。考历代名医临证处方,都十分注重精选

    药味,以发挥其最佳的治疗效应。如 《伤寒论 》、 《 金匮要略》、 《 千金翼

    方 》、 《 普济本事方 》 、 《医学衷中参西录 》等医籍中,四味药物及其以下

    者分别占各书方剂总数的38. 7%~64. 5%。因此,根据《 内经》对组

    方原则的论述和后世医家对小方的认识,将方剂药味数限定在四味

    以下,不仅有助于剖析方剂的配伍关系,而且还可以深入研究某一药

    物在该方中的作用。此外,小方多系历代医家多年实践反复锤炼的

    结晶,对疾病治疗有较鲜明的针对性和显著的疗效,更是后世复方、大方的基本构成。有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散见在历代重要医籍中四

    味药物以内组成的小方,按照中医病证分门别类地选辑汇编成一部

    既能体现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发展沿革,又能切合临证实用的

    中医小方专名辞典。

    对广大中医临床、 科研、 教学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来说,借助于

    本书不但可以研讨中医小方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主治范畴的发展

    变化,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可据中医病证选方用药,以有益于临证拓

    展思路。这就是本书一反通常方剂辞典按照笔画多少编次的惯例

    而采取以病证分类编纂的缘由。尽管这种分类编纂工作仍然显得

    粗略了一些,但我们还是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中医临床水平的提

    高和方剂理论的研究起到有益的作用,并恳切地希望读者给予批评

    指正。

    编 者

    1991年1月于上海“方证相对” 和

    方剂辨证规律研究的思考

    — — —写在《中医病证小方辞典》再版之前

    《 中医病证小方辞典 》 作为上海市卫生局1988 年资助的研究课题,承蒙天

    津科技出版社于伯海先生的慧眼和热忱相助,已经问世近15 年了。

    这15年里,在国家中医药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

    显著的成就,其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医药学正在为解决人类的医学保健问

    题作出日益重要的贡献。然而,在社会日益进步,科学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思想

    与观念的冲突在加剧,中医药界也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弘扬其学术

    与技术方法优势、 继续保持其学科独立发展与创新活力的困惑和选择。

    18年前,我们基于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研究,是中

    医理论和临床研究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 的思考,面对历代医家给我们留下的

    数十万首有效验方的宝贵遗产,每有无从入手之感叹。为此,我们根据 《内经》

    以来有关 “君臣佐使” 等组方原则的论述,以及历代名医对小方的认识,确定了

    以四味及其以下药物组成的、 有明确主治病症和固定方名的数万首小方为辑选

    对象,将其从历代著名医籍中爬剔出来;然后以文献记载首见小方方名及其主

    治病证门类为基准,按照中医病证分门别类、 交叉呼应的组织原则,原汁原味、适度规范的辞书编纂方法,汇编成一部既能体现出中医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发

    展历史沿革,又有助于当代中医药工作者临证拓展思路、 研究方药配伍规律以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或从中获取进一步研究开发新药线索的中医小方专名

    辞典。

    本书在酝酿之初及出版之后,时有同行提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功夫去

    搞这个课题 ? 当我把还散发着墨香的《 中医病证小方辞典 》送到当代名医裘沛

    然老手上时,裘老审视良久,对我说道,难得你们这些年来坐得住冷板凳,称许

    “这是多年来我难得一见的好书哟 !” 勉励我们要把方剂配伍与方证相对的研究

    工作搞出个名堂来。

    按照当初的设想,我们将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拟进一步就方剂配伍规律] 2 “方证相对” 和方剂辨证规律研究的思考

    及 “方证相对” 问题作些研究。由于当年学校把我调去筹建老年医学研究所,课

    题组随着人员的工作调动而解散,再加上方方面面的原因,我们这项研究未能

    持之以恒,这始终是一桩萦绕在我心头、 难以忘却的憾事。

    “方剂辨证” 历来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种辨证思维与技术方法,上世纪

    50年代后期,随着脏腑辨证等辨证论治方法的日渐盛行,临床医生们似乎逐渐

    将其淡忘了。1996年,我看到有相当一批中医高层次医师热衷于开发其自拟

    的所谓 “新方” ,而对中医传统名方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甚至于淡忘到连方药的组

    成都说不清楚的程度。为此,我特地撰文(方剂辨证与方证相对之我见 .上海中

    医药杂志,1997;11:2)提出:要充分重视对方剂辨证规律及 “方证相对” 的研究,强调 “方剂辨证” 历来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基本辨证思维方法之一。

    病证或证候,是指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因、 病性、 病位、 病势等病理要素

    的综合性征象;方剂则是针对主治病证的基本病机,在相应治则、 治法的指导

    下,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根据药物性能及其配伍关系,将多味药物通过医生处

    方形式组合拟就,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固化而形成者。每一首方剂,总是

    有其相对应的主治病证。 “方证相对” 是指一首方的药味组成及其配伍关系与

    其所主治病证的基本病机或病理环节间具有高度针对性或相关性。应当明确

    的是, “方证相对” 中的 “方证” (或称之为 “汤证”)是指某方与某病证间所存在的

    直接对应的证治关系,如桂枝汤证是指桂枝汤方与其相对应的主治病证两者在

    病机和治法紧密相扣基础上的 “一体化组合” 。它如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等概

    莫能外。

    中医辨证论治学术体系一直被认为是中医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学术精

    髓,并作为一种普遍的指导原则、 一项基本的技术规范支撑着中医临床实践的

    全过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411KB,9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