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6 > ppt课件类 > 正文
编号:12893280
传染病学ppt课件:03-09-肾综合征出血热.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083KB)。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病科

    赵 志 新

    zxzhao@21cn.com

    一、 概述

    *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

    * 由汉坦病毒(EHFV)引起,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兽共患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 主要表现:发热,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

    二、 病原学特点

    * 病原体- 汉坦病毒

    *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性单链RNA病毒。

    * ≥10个血清型,我国主要为汉坦病毒(Ⅰ型)、汉城病毒(Ⅱ型)。

    *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三、流行病学

    * 宿主动物: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 传染源:鼠为主要传染源,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

    *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最重要途径)、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

    * 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有较强免疫力。

    流行特征

    * 有地区性:欧亚大陆。我国灾情最重,分布广泛。

    *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节。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

    * 人群分布特点:以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四、发病机制

    1. 休克的机制

    * 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7天发生)

    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DIC

    *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

    感染

    出血

    水电解质紊乱

    2. 出血的机制

    * 发热期皮肤出血点:

    毛细血管受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 低血压休克至多尿早期:

    DIC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肝素类物质增多

    尿毒症

    3. 肾损害机制

    * 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 肾小管变性坏死、阻塞

    * 肾间质水肿、出血

    * 肾脏内分泌功能紊乱

    五、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46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08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