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药学版 > 新药快迅 > 评论探讨 > 正文
编号:13201484
陶剑虹:医药研发呼应创新领域的摩尔定律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28日 医药经济报
     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 陶剑虹

    “当下,全球药物研发模式正在悄然转变,为什么全球药业巨头辉瑞公司会出售有55年历史的纽约总部大楼?为什么在抗菌素领域的传统优势企业礼来会将尚在盈利的抗生素产品转让给中国企业?为什么在全球药品市场增速复苏的阶段,跨国药企的裁员潮还此起彼伏?这些现象的背后揭示出药物创新怎样的新常态?”在11月23日广州举行的第28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陶剑虹用一连串的提问,迅速点醒了在场千余名代表,也拉开了一场对大变革时代,中国医药如何释放创新活力的深刻研讨。

    全球研发模式悄悄地转变

    在陶剑虹看来,上述三个案例恰恰暗示着美国药物研发模式的悄然转变,研发不再强调硬件装备,高大上的研发大楼并不是创新型企业的必需品,研发资源已经在全球框架下重新组合。外企在制定研发战略时,更加注重疾病谱的变化,锁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所以礼来慷慨地出售抗生素盈利产品,表示他们已经不将此类产品线作为未来的核心领域。R&D始终是最烧钱的字母,药企裁员的主要原因就是为削减成本,加码研发投入。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医药创新链条的背景下,陶剑虹进一步梳理出医药研发模式的六大亮点:

    1.研发资源全球配置。从全球制药研发企业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2016年美国和欧洲地区的制药企业仍是全球新药研发的主要动力来源。但欧美的传统优势正被新兴的亚洲国家所挑战,中国的研发型企业数量已在全球占据4%。从近年来的数据变化来看,属于中国的新药研发时代已经到来。跨国药企陆续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大量海归研发人员是国内创新药的生力军。中国已开启全球新药研发的“双创”空间。

    2.药物研发新生代崛起。中国创新药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新药上市后实现快速放量,跨国合作和海外上市均取得重大进展,公开临床报批量持续上升。近三年来,我国创新药领域出现多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例如,2011年贝达药业埃克替尼上市,2013年康弘推出康柏西普,2014年恒瑞上市阿帕替尼,2015年更是引人注目,恒瑞的PD-1单抗海外授权首付金额超过7亿美元,信达生物3个双抗海外转让更创15亿美元的新高,尤其是2016年10月成都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获美国FDA批准,跳过Ⅰ期和Ⅱ期临床,直接开展Ⅲ期临床,这在全球也是少有先例的。

    3.中国企业国际合作高潮迭起。从2016年初开始,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开始从跨国药企产品线中寻找成熟产品,结合自身的销售网络优势,拓展国内需求。例如,2016年11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09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