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会议信息 > 正文
编号:12897175
2016创新中药及植物药国际峰会.专家发言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报201510.r
    尊重内在规律 激发中药发展动能

    由国家中药现代化(上海)创新中心、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和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2016创新中药及植物药国际峰会11月26~27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科技部原副部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惠永正,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吴以岭、黄璐琦、朱有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汉董亮相“院士论道”环节,指点中药创新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二十年变化翻天覆地

    回想20年前,由于知识产权谈判的关系,国家决定加快新药创制研究过程,为此成立了促进新药开发的领导小组,我有幸担任组长。当时,研制化学药做到像国外一样确实很困难,而生物工程药可期空间也比较小。但是,中医药则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领导小组认为中药潜力巨大,可以深入挖掘。一定要大力促进我国中药事业发展,推进全国中药现代化行动。从那时到如今,我亲眼目睹了我国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的价值正在逐渐为全社会所认识。当初,中药制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值超亿元的寥寥无几,放眼当下,年销售额几十亿元的中药企业比比皆是。还有一些中药品种已经走出国门,进入美国FDA的二期、三期临床。由此观之,中医药的发展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也更为深刻。

    20年来的变化令人欣喜,但是要把中药产业做强做大,满足“健康中国”的需求,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且在全世界的生命保障过程中占据应有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医药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哲学之间有很大差异,那么,如何使国际社会逐渐认识、接受中医药,同时,中医药如何进一步自我改善、自我超越,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努力去做。(本报记者黄心整理) (科技部原副部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惠永正)

    重视中药复方制剂研究

    中药、天然药物历来是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源泉,许多现代药物实际上就来自中药与天然药物,比如说麻黄素来自于麻黄,紫杉醇来自紫杉,咖啡因来自茶叶等等。中药作用的多样性因成分多样性而引起,以茶叶为例,其中含有的三种主要生物碱已分别开发成三种现代药物。

    长期以来,受西方创新药物研究理念的影响,我们多只关注单味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20世纪60年代前后,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从天然有机化学的学科建设出发,主要关注化学物质分离与结构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和采用。20世纪80年代起,一大批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从国外留学归来,在天然有机化学学科建设,特别是分离、结构测定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开始结合国家需求,关注活性化合物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

    但总的说来,受西方文化及创新药物研究理念的影响,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多只关注单味药材的化学成分或者活性成分的研究,很少关注传承了千百年,融合了有效性和安全性、承载了博大精深传统中医药理论的中药复方制剂,对其功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之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

    近些年来我国创新药物研究投入不少,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对自己拥有传承千百年、承载着博大精神的传统中医药宝贵文化遗产认识不清。中医自古认识到许多中药材多有偏性,故临床防治疾病很少单用,多配伍应用。中药方剂是传统中医用药治病的主要手段。中医在看病时讲究辨证施治,处方、用药因人、因病及病程进展而异,通过巧妙搭配和加工制作,希望发挥复方药材之间的相辅相加和相乘作用,或者相反、相佐和相克作用,以利克服药材偏性,形成减毒增效。中国千百年传统医疗实践证明中药产品的功效及安全性集中体现在整合后的中药方剂中。

    严峻的现实是:融合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传承数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世界独有、中国引以为自豪、抱以厚望且在实际防治疾病中发挥中心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产品迄今未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原因在于中西方对药品的理念截然不同。在西方主流医学中,下列通则成了对现代药物的共同要求:应当为单一化合物,即具有清晰的化学组成,具有明确的结构式,药物的量-效关系清晰,有效剂量明确。但是,即使看来比较简单的现代化学药物,质量控制问题依然很多,可想而知,现有的传统中药药品将更难达到西方主流医学社会对“现代药物”的上述要求。(本报记者黄心整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 姚新生)

    创新中药要重“理”和“法”

    什么叫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才是中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是西药。中西医学是两种理论体系,产生不同的创新药物,两种医学根本的差别,还是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

    美国过去做的是单体药物,小复方都不行。而现在,美国以及欧洲特别欢迎中药去注册,不光是小复方,大复方也欢迎。主要治疗流感的连花清瘟胶囊由十三味药物组成,现在已在美国做二期临床。美国人跟我讲,只要有疗效其他都好商量,所以中医药走出去主要还是疗效。

    “理法方药”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理”就是对疾病规律新的认识,“法”是基于新理论的干预策略,然后才是“方”,才是“药”,其中体现的就是中医完整的辨证论治过程。我们要重视中医药的学科规律,教育、科研、新药审批都要适应中医理论、临床、药物一体化的方式。不能说只有拿到单体才科学。

    要改变轻“理论”、轻“理法”,重“方、药”的现状。如果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滞后,没有原创的新理论,就没有原创的新方法,就不会产生新的疗效,也不会产生新的原创药物。现在原创的方子拿不出来,原因就是中医基础理论没有创新。

    复方中药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药材质量要稳定,如果能将药材质量控制好,中药将会用疗效来说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不管中药、西药,能治好病就是好药”,评价的方法就是循证医学研究。

    中医药能否走向世界,最终还得看疗效。在中药创新发展中要认识和尊重中医药的学科规律,可以总结为四句话: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本报记者黄心整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药业董事长 吴以岭)

    推进中药与植物药发展 2016创新中药及植物药国际峰会举行

    新闻链接

    11月26日,由国家中药现代化(上海)创新中心、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和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2016创新中药及植物药国际峰会”在昆明举行。大会以“传承·融慧·创新”为主题。

    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为大会致开幕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做了主旨演讲,介绍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历史演变、国家科技奖获奖情况及科技奖励的改革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在演讲中介绍了今年前三季度医药行业的运行情况,分析了《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周杰做了“推进中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旨演讲。

    峰会以推进中药与植物药的现代化为目标,开设了焦点·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前沿·市场的趋势与选择、共识·产业的融合与创新、视野·资本的布局与前景等分论坛,为中药与植物药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参与者提供了一个集创新、技术、市场、应用、信息于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 (黄心)

    文化自信,围绕“三性”求极致

    在我看来,现在有一种趋势,东西方、中西医尽管有差异,但终究会殊途同归。比如,西医提出要搞转化医学,以解决基础理论、临床与药物研究的关系,提出了B2B,更多的是强调临床。而中医本来就是来自于临床;西医还提出精准医学,其实精准治疗与中医临床也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变化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现代科学已发展了一百多年,将来还会不断提升认知水平,将从新的层次、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解世界,这是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们要有一种自信,国家层面提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广泛、最基础的自信,对于中医中药的自信其实就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的一种自信。所以说,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特别是针对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和一致性,努力将这“三性”做到极致,那么,全世界一定能够接受。(本报记者黄心整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黄璐琦)

    中药现代化要抓中药材

    中医药走出国门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中药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是否超标,比如生产程序是否合理。

    我干过十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在种植三七过程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连作障碍,连作障碍在中药材种植中经常会出现,中药不好种,药农怎么办?其实大部分中药材最初都是野外采集,加以驯化,种植发展。水稻也是这样,但已经过上千年的人工改良,才拥有了高产的种植法。中药材种植需要一个相应的逆境环境,炎热、寒冷也罢,干旱、多雨也罢,低洼、高坡也罢,相似原生的道地中草药药效才称得上好。所以中医药的发展要从中药材种植这个根本上抓起,“药材好,药才好”。

    对中药材种植,我有两个体会:第一,种中药材很难,完全不能按种地的方法来种,要按照中药材的生长发育规律去种。因此,不能像种植农作物那样追求高产,中药材品质才是第一位的。

    第二,中药材种植一定要以生态种植为主,或者说仿生态种植。现在野外采集已经没有那么多资源,许多野生药材濒临灭绝,发展中药材种植是主要的出路,而仿生态种植才是品质的保证。另外也可以开展原生态林下种植,要按照中药材生长规律去种植,而不能采取种庄稼种菜的方式。探索中药材种植的真正出路,就是明确中药材种植的目标、标准和方法程序。同时,也要探索人工种植尽量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现在林下种植越来越多,尽管产量不高,但品质凸显,也是可以接受的。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应该首先从中药材抓起,从原材料生产抓起。(本报记者黄心整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朱有勇)

    药材原料要规范化

    中医药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贡献,中医是中国的瑰宝,这不可否认。毋庸讳言,中医药的疗效没有问题。但是,对中医药不自信的依然大有人在。展望未来,全民预防保健、治疗疾病,都离不开中医药,因此,发展中医药事业势在必行,必须树立理论自信。

    中医药有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经过前人不断地观察总结出来的。在中药用药上,君臣佐使、药性论,包括阴阳五行等理论方法非常管用,阐释得清清楚楚。而且中医讲究的是个性化医疗,与现代医学所言的精准医疗概念其实非常相似。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域地理状况不同,水土、气候等环境条件各异,中药材出产品种和品质都有差异。比如治疗感冒非常有效的板蓝根,常见品种的产地有云南和广西。但产地不同,板蓝根药效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特点决定了药材生长过程中的自身代谢,形成不同品质。所以说,中药要有效,药材很重要,药材种植生产一定要规范化,才能让老百姓放心安心。(本报记者黄心整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孙汉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