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服用中药 > 膏方 > 正文
编号:13074199
膏方的流行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6日 中国医药报
     □ 湖北中医药大学 王绪前

    宋代,内服膏方的叫法由“煎”逐渐向“膏”过度,用途日益广泛。金元时期,内服膏方的称谓才正式改为“膏方”,从药用发展到膳食调养。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膏方数量大大增加,临床应用更加广泛。膏方的名称,多采用“某某膏”的方式命名。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四》谓:“膏者,熬成稠膏也。”膏滋备受人们欢迎,医家更是撷取膏滋之长,加以辨证处方,调治体弱之人,从而出现了因人处方而制的膏方,成为中医药剂中的一大剂型。明代一些著名膏方中,组成简单,流传至今,影响极大,如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卷四》“茯苓膏”、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一》“两仪膏”等。

    清代,膏方已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此时期在膏方的制作上有了严格的规定。吴尚先系统地进行了总结,而《理瀹骈文》是当时颇有代表性的膏方专著。书中对膏方的治病机理、应用方法,尤其在制备工艺上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较完整的总结,并专列“膏药制法”、“膏药施治”,其对膏药膏方的评价很高。吴氏制方,基于外治与内治相通之理,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若外用膏方,其在《理瀹骈文·六淫》云“大凡膏药用温暖及香料者,其奏效甚捷,若贴膏后加以热熨尤效。”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膏方医案,《叶氏医案存真》中,治精血五液衰夺,阳化内风之证,治咳甚呕血吐食,均“进膏滋药”。

    晚清使用膏方已较为盛行,此时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等以加强补益阴精的作用,并增加膏剂的黏稠度。强调应用配制膏方尤强调辨证而施,不拘泥于补益之膏方。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

    近代,膏方发展更为普及。历史悠久的中药店,皆有其独特之长,自制膏滋药,秦伯未在膏方上卓有成效,在《谦斋医学文稿》有“膏方通论”、《谦斋医案》载有膏方医案。蒲辅周老中医在应用膏方调理慢性病时,喜用膏丸缓图,临床治验甚多。近代名家丁甘仁亦擅长以膏论治,颇具影响。

    近年来,随着膏方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受益群体日益增加,以膏方来防治疾病的人群不断地增多,在各大医院、药店开展得如火如荼,一时出现了膏方热,使更多人受益。随着以膏方治未病观念的倡导与建立,膏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