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937068
农妇育儿经:我这样教育“首登哈佛讲坛”的儿子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2日 《知音(月末版)》
     大学里,何江如饥似渴,整天泡在图书馆里面。大二开始,何江已把目标锁定在了哈佛。大四时,何江获得了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拿到了去哈佛留学的全额奖学金。2009年,何江来到哈佛,开始了他硕博连读的生涯,主要研究超高分辨显微成像研究流感入侵人体过程及大脑神经元细微结构。而这次演讲结束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学习。

    “朴实‘绝招’受用无穷:用故事和日记培养你”

    尽管只有初中文化,曾献华教育孩子有办法。

    何江小时,晚上会求着爸妈讲故事,于是曾献华和丈夫为了能跟上故事的储备,开始四处搜罗故事,也会自编一些故事。村里不少孩子都喜欢来“蹭”故事,小小的屋子里,常常挤满了人。年幼的何蛟龙有种“护食”心理,总是嘟着嘴。一天晚上,屋外刮起了大风,气温降至零下。一家四口围坐在火盆前,说着故事。何蛟龙至今记得妈妈讲的《那盏灯》的故事:“一个村落的渔夫,总是在一片海中迷路;一个孤寡老人,失去了儿子后,在船上装了根高高的杆子,杆子上装了灯,长年累月地守在了‘迷海’边上,让渔民们安全走出‘迷海’。一年夏天,海上刮起了大风,老人的小渔船几乎被海浪打沉,这时,十几个村民循着灯光赶来救回了他。所以有时候,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

    孩子越大,讲故事的难度也越大,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故事欲,曾献华四处找书。家里没钱,曾献华就去收破烂,别的不要,只收书。地里不忙的时候,曾献华便提着尼龙袋走街串巷。冬日的一天,她无意间在老乡家中发现了一本《西游记》,曾献华用皴裂的手帮对方干了一天活,才说服对方用1块钱把书卖给她。回到家,看着孩子雀跃的样子,曾献华觉得很值。

    从上小学开始,曾献华就鼓励何江写日记。直到高中毕业,何江写了12本。日记里,何江偶尔会写到些疑惑。每天,曾献华都会通过日记,了解他的想法。睡觉前,再讲个好故事给他解惑。那些故事点点滴滴,流淌进了心里,宽广如河……

    上了初中后,妈妈已经不能辅导他作业了。然后她还会要求何江把课堂上的知识带回来讲给她听,为了完成妈妈交给他的任务,何江听课特别认真。而他回来也总能用精彩的讲述“教会”妈妈。后来读大学时,妈妈已经听不懂何江在学什么读什么,可是何江还有办法用简洁的故事和比喻把学习成果汇报给妈妈。一来二去,他学的知识更牢固了。再后来,他主动地辅导弟弟功课,两人齐头并进,相互鼓励。

    中国的父母都要孩子谦让,包括农村这样比较传统的地方,尤其如此,可曾献华却不一样,她觉得,只要你能比别人做得好,你就得去争取。“过分谦虚,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何江上小学三年级时,他所在的班级竞选班长。按照何江的能力,他完全可以胜任,可当老师让同学们推荐人选时,他却选了别人。中午休息,他把这事写进了日记里:“其实我很想推荐自己,如果我当了班干部,我一定会好好做,可我没勇气告诉老师:我行!我怕别人觉得我了不起,再说要是没选上,该多丢人。”

    晚上,曾献华从日记本里了解到这件事,她问何江:“如果你推荐的那个人,没有把班级管好,你后悔吗?”妈妈的话让何江惊醒。第二天,何江找到班主任,要竞选班长一职,他还跟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最终,何江成功当选班长。曾献华知道后,很为孩子开心:“既然当了班长,就要兑现自己的承诺,用土话说,能把活揽来是本事,能把活做好,更需要本事。”何江后来也用自己的表现,征服了老师和同学。

    这种自荐的态度,也是何江能去哈佛读书的主因。大学毕业前,他打算去哈佛,缺少领路人,投书给了被誉为“中国科学界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华人女天才——庄小威,对方同样是中科大毕业,且是哈佛双聘教授。面对这位在报纸和新闻上频繁出现的学姐,何江一点不怯场,他对新领域开放的态度和刻苦的精神很快就打动了她。

    刚到美国时,何江很不适应,哈佛的每个学子,都曾是佼佼者,在这里,昔日的光环淡去,何江开始不自信,原本带着湖南口音的口语,让他更加不敢开口说话。一次,一群西方的朋友,正在一起热聊。何江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他热情地走过去,坐了下来,希望能搭上话。可对方聊的他不懂,他聊的别人又不感兴趣,气氛顿时冷场。室友们知道后,都笑话他是“冷场王子”。

    他跟妈妈讲了这事后,曾献华第一时间给儿子发短信:“你高三时,想参加一个征文比赛,你不敢参加,我说什么,我说这世界不是做事就有结果,就像是种庄稼,你下种子,可能遇了天灾,没收获,可不种的话,啥都收不到。”何江看了妈妈朴实无华的理论,笑了笑,振作起来,重新出发。

    为了更好地融入哈佛,何江自荐当上了本科生的辅导员,与一群本科生同吃同住,跟他们聊天,从而让自己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他还买来英文版小说硬啃。久而久之,知心朋友越来越多。

    2016年3月,何江和同学在食堂吃饭,聊起了毕业典礼演讲的事。报名者有上百人之多。何江在微信里跟妈妈讲了这事。妈妈催他:去试试。庄小威教授也鼓励他:“你热情有勇气,我觉得你行。”申请哈佛的毕业典礼演讲,总共有三轮测试:第一轮:递交个人学习、科研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0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第三轮:从四人中选出一人,要求脱稿模拟演讲。经过几轮选拔,从湖南农村锤炼出来的何江最终入选,成为首位登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学子。

    2016年5月26日,何江作为研究生和博士生代表,用讲故事的方式发表了名为《蜘蛛咬伤轶事》的主题演讲:“在许许多多地方,人们还是用火来治疗蜘蛛的咬伤。我们应该强调将这些知识平等地传递给需要它的人的重要性。把知识传递给我的家乡和千万个像我家乡一样的地方,以及带进这个我们每个人所习以为常的世界。如果我们努力了,一个在中国农村的青少年被毒蜘蛛咬了的话,就不用再火疗而是去见医生了。”

    因为距离的缘故,曾献华没有出现在演讲现场,但是她传导给儿子的精神,却通过儿子的讲述传遍了世界。这位妈妈用她的坚韧和坚守,成了博士后背后的女人。何江说,作为使命,他一定会回国发展。作为妈妈,曾献华说,她等着儿子学成归来。已经签约上海一家科研单位的弟弟说,那时,兄弟俩再共同奋斗。

    [小编发言]

    曾献华是位平凡的乡村母亲,却在有着6000万留守儿童的中国背景下,显得异常伟大。在如今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得不到妥善教育的情况下,这个农妇母亲用她坚定不移的陪护,造就了一个卓尔不凡的何江。她在拆解如今盛行的读书功利主义之风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所谓教育,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所谓教育,最好的方式是陪伴。而作为农村妈妈,曾献华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实就是牢牢遵循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一套,即最质朴的中国传统教育智慧。比如孩子受伤,用最土的火疗;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培养则靠着示范、鼓励、悉心的陪伴加上温暖的睡前故事等。正是借着这份笃信与坚持,在浮躁的社会中,他们不仅守住了自己还守住了孩子。而何江的成就,也让我们坚信,在当下的中国,读书依然不过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编辑/肖岚, http://www.100md.com(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