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997762
“慢病老人”输液过冬合不合适?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2日 张家口晚报
“慢病老人”输液过冬合不合适?

     老年病专家:效果不确定 毒副作用也不少

    [ 核心提示 ] 在我国,输液已成为一种就医的普遍现象,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有时,很多老人会来到医院主动要求输液,以起到疏通血管、预防疾病的作用。尤其是冬季,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不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慢病老年人”会选择到医院输几天液,以预防脑中风和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 在此,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董利平提醒,“慢病老人”输液过冬需谨慎。

    记者 亢春宁 通讯员 高虹 吕利雅

    老年患者习惯冬季输液
今年70多岁李大爷, 患有高血压、 心绞痛已经好几年了。最近听人说,去医院输几天疏通血管的药物,就能安全度过冬天了。谁知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胸闷、气喘、心跳过快的症状,医生怀疑李大爷有心衰的可能。

    “靠输液安全过冬,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我也经常遇到老人要求输液,但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 ”一附院老年病科主任董利平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需要根据病因长期综合防治,光靠短期一两种药物并不能起到预防作用。

    董利平说,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这些危险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出现心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等,而常规的输液是无法起到理想的预防作用的。过度强调短期输液的预防作用,常常使得很多老年患者忽视了平时的治疗。

    此外,董利平提醒,很多老年患者常常有多种疾病,平时就服药较多,如果再长期大量的输入药液,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增添肾衰风险。 而对于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不能随便输液,因为大量输液极易引起心衰发作,这是非常危险的。同时,输液的风险还包括静脉炎、过敏反应等,尤其是过敏反应, 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天气冷了,血压易波动,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应及时来医院复查各项指标,及时调整药物。 ”董利平建议。

    预防性输液的有效性

    不确定
“慢病老人”冬季喜欢进行输液,是因为他们认为输液可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保健作用,这种输液称之为“预防性输液”。他们认为,“预防性输液”主要是应用一些活血化瘀、降低血黏度、抗自由基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以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这并非直接通过药性产生治疗效果。

    董利平指出,医生选择药物进行治疗的原则是:首先有适应症,其次是根据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即诊断与治疗。 若人体不具有适应症或药物不具有所治疗的适应症,则用药治疗就缺乏相应的依据。 “没有疾病的人群就不能随便用药,药物说明书上标注的是治疗作用,而未提到预防作用,就不能想当然地将治疗作用作为预防作用来使用。许多临床医生认为,目前常规输液预防方法尚没有得到科学、严谨、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因此,预防性输液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确定。 ”董利平说。

    此外, 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提出关于静脉输液的建议,静脉输液是高风险、高获益的临床用药方法,起效迅速,易于调节给药剂量和速度,可恒定维持治疗所需的药物浓度。如能合理使用,静脉输液的临床获益大于风险;过度使用时,静脉输液的风险则明显增加,甚至可能超过临床获益,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及经济损失。

    毒副作用和疗效

    同样快速
在很多人概念中, 吃药、打针、输液,这三种治疗手段效果一个比一个好, 打针优于吃药,输液优于打针。 董利平介绍,这是由于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快速产生疗效导致的。 可是,若按照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快速产生疗效的思路来看,有危害性的物质若直接进入血液同样也可快速产生毒副作用。

    董利平指出,国际上给药方式通行的原则是:能口服就不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这正与人们认为的效果好坏的顺序相反。因为出于安全性考虑,注射方式给药的注射剂是制备要求最严、质量检查标准最高。从制备角度来看,生产环境、原料药及所有添加物的质量、配制过程等都要求是最高的。 因此,安全性是注射剂最为关注的问题,若临床上出现滥用或过度使用的话, 势必会增加注射给药,尤其是输液的临床风险。

    此外,董利平提醒,输液本身在临床使用上也存在一定风险, 经常输液很可能引起反应,增加感染机会, 比如会引起发热、肺水肿、静脉炎或空气栓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