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997950
春捂适度 百病难碰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27日 张家口晚报
春捂适度 百病难碰

     民间有句养生俗语:“春捂秋冻,百病难碰。 ”意思是说春暖时节不要因气温回升而脱衣太多,宁可捂着点;秋凉时节也不要加衣太多,宁可冻着点, 使身体逐渐适应寒暑变化,有利健康。此话来自长年的生活经验, 有一定科学道理。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 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 而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 “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 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老幼病弱捂“阳气” “春捂”要恰当为之。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老幼病弱者尤其要做好春捂而顾护阳气,“阳气若强千年健”是也。“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 不要过早脱掉棉衣, 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季节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由冬季转入初春, 乍暖还寒, 气温变化又大。 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 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降低, 给人的神经系统、 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措手不及,难于适应, 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乍暖还寒捂“首足” 初春气温有点怪, 不脱衣服有点热, 脱点衣服有点冷。早春天气刚刚转暖,有些人便早早地脱掉冬装, 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专家认为,民间的传统习惯春捂有一定道理, 春天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春捂不能忽视。

    对于春捂, 养生专家建议是注意捂两头, 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 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 “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 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 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保暖适当捂莫过 “有一种冷,叫父母认为冷。 ”生怕孩子着凉生病,父母们经常让孩子穿着臃肿的衣服在户外活动。 年轻爸妈们更是用小棉被, 把婴幼儿捂得严严实实。 医生提醒父母,“春捂” 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

    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 而是强调气温逐渐回升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 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 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 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如果捂过了头, 还容易诱发中暑。 因此在增减衣物时,最好先听听天气预报。天气转热后, 有些人还穿着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由于孩子好动易出汗, 更不要捂得太多, 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 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而婴幼儿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 如果暖被厚衣捂得太多, 孩子需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 而体液过多消耗,就更不能适应寒冷刺激。

    ◆“春捂”有指标 “春捂”怎么捂? 专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称为“春捂”指数。

    ①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 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 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②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 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③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面对 “孩儿脸” 似的春天,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一般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④7—14天恰到好处 医学专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 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衣服减得过快可能会冻出病来。

    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 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养生有效,免疫力正常,可预防流感或生病。 (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