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缅怀学习 > 正文
编号:13100374
儒医结合的成才之路 ——纪念裘沛然先生逝世6周年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707期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儒医相合”。历代涌现了许多儒医结合的著名医家,如宋代有许叔微、朱肱、郭雍、张杲、史堪等。在近代丁氏学术流派中有许多儒医相结合的著名医家,已故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裘沛然曾自述少年时期师从姚江施叔范先生,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他在医学方面的学习,深得叔父裘汝根先生的指点。裘沛然在晚年回忆时曾说过:“我少年在学校上学,当十三岁时即于念书之余跟叔父汝根学习针灸。吾叔为广西名医罗哲初先生弟子。”当时裘汝根对于裘沛然的学习督责很严,“不仅针灸要籍都要背诵,凡是中医古代典籍也都要择要背读。”当时除了在学校受教于施叔范先生,裘沛然家中还另请老师教授国学,不管其理解与否,总是要求背得朗朗成诵。而当时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国事日艰。故在当时的情势之下,又因生计所迫,裘沛然不得不停辍心中喜爱的经史辞章之学,转而从事岐黄之业,与杏橘为侣。

    上海中医学院的求学经历

    1931年,裘沛然只身来到上海,求学于海派中医巨擘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32年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正式接受近代中医学校的正规教育。据《裘沛然传记》等所载,当时上海中医学院的教师大多是沪上医学名家,求学期间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熟记精研中医古代典籍和中医理论,并博览国学经典。同时,于课堂学习之外,在丁济万(丁甘仁长孙)诊所临床实习,因丁师的悉心指导,裘沛然凭借厚实的古文功底,以及博学强记的天赋,用心钻研,基本掌握了中医四诊八纲、临床辨证施治的要领。因而分析孟河丁氏与上海中医学院的教育理念与成就,了解裘沛然求学期间的学习环境与学业成绩,对于深入剖析裘沛然的成才之路同样有追根溯源的意义。

    据1997年刘鸿泽访问裘沛然所记,当入学时,丁济万先生嫌其年纪太小,但在入学面试时,裘沛然居然能从容不迫地背《素问》、答《伤寒》,让丁济万不禁暗叹:“秤砣虽小压千斤。”此后更是将其安排在自己的诊所随医。又据《裘沛然传记》记载也是如此,在上海中医学院就读期间,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和细心领会,裘沛然对丁济万的学术特点、遣方用药常规,以及经验效方,几乎熟极而流。当年在侍诊之余,他还整理过丁济万的临证处方,编成一本《丁方集成》,以便记诵,同学一时传抄,作为临证之助。时随师侍诊,对丁济万灵方之精意,配伍之妙用,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从而获得老师之赞赏。又因丁济万的诊所乃沪上名人聚合之地,海上名家如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时常晤面,故得到诸前辈指教,医术日渐长进。

    除了裘沛然刻苦钻研医理、用心求教,编《丁方集成》和抄录讲义典籍之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5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