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青化毛家庄与中华毛姓之起源
还有一说是西周初期文王除封六子叔郑在岐山建立毛国外,在文王迁沣之后又封一庶子姬明在今河南省宜阳东北建立毛国,子孙亦以国为氏均以毛姓,繁衍生息。即便如此,这也较岐山之毛国至少晚二十余年,因为这一说发生在文王自西岐周城迁至沣河以西之后,当时仅作为西伯侯的文王有无权力和可能,在远离自己的辖区之外,在距离商王朝纣王残暴统治的中心朝歌城(今河南淇县内)不远的宜阳为庶子封一块飞地,笔者认为不大可能,所以此说是否成立还有待研究。
三、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毛叔郑后裔及迁徙路线
①穆王时的毛公与其子毛班
西周社会从武王姬发起(公元前1046年)到了第五位王穆王姬满时期,毛叔郑玄孙辈毛公时任王室军队高级将领,其子毛班随其父率领大军东进征伐东方由殷顽民作祟的各暴乱小国,取得辉煌胜利,史载“三年静东园而归”。因战功卓著,毛班后来成为穆王王室重臣而载入史册。[7]北京琉璃河曾出土一件西周青铜器重器——班簋,造型十分精美,专家据该器铭文判定,此器正是毛班父子为纪念征战胜利而作。班簋现藏首都博物馆。
②宣王时的毛公与其子毛尚书
到了西周宣王姬静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由于宣王勤于政务,振作有为,在位46年时间里使西周王朝出现了“宣王中兴”的转机,这种“中兴”与忠心辅佐他的一位重臣毛公 有关。毛叔郑后裔毛公深得宣王依赖和器重,并尊称毛公为“父”,委毛公以治理王室和国家之重任,并重赏其金车良马,香酒玉器。毛公为报答天子恩德,让世代永远记住天子重托教诲,特专门铸造了“毛公鼎”这一青铜礼器,将宣王对自己的策命辞直铭其上。“毛公鼎”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六百多年后於清道光末年在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西出土,现存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商周展厅。[8]
宣王晚期毛公之子时任王室尚书,宣王卒后幽王立·之子继任尚书之职。可能因任此职时间达数十年之久,遂因职务名曰毛尚书。西周最后一位即第十二位王周幽王姬宫涅在位仅11年即被杀,这是一位昏暴无能却玩世不恭的天子。很可能是身为尚书之职的毛尚书耳濡目染对幽王的人品、作为非常失望又无可奈何,在自身病重之时就向子孙下属早早立下遗言,他死后一定不在镐京之地,必须要安葬他於西岐周祖之地。[9]
③毛尚书葬于岐山青化镇毛家庄,毛家庄曾有毛毛寺
毛尚书死后,王室及家族后裔遵其遗嘱才为其选择了当年的毛国腹地安葬,这就是现在的岐山县青化镇毛家庄所在地,这应该在幽王被杀之前(即公元前771年之前)。可能是毛尚书的部份后裔并未随平王东迁而在这里为祖守墓,一代又一代守墓人为陵位标志堆起了墓冢并繁衍生息形成了毛家庄村。至宋、元、明、清时毛家庄族人又为毛尚书墓葬培土,并增附石碑、石人、石马、香坊等,总面积约五亩有余,这便是当年的毛家祠堂,也使得从这里远迁至甘肃天水毛家庄及周至县毛家西沟之毛姓族人断续前来岐山毛家庄为祖宗上香祭拜。
岐山毛家庄现分为毛东、毛西两个自然村,共约600余人。毛尚书陵墓位于毛西村北,而在毛东村又有个佛教寺院毛毛寺。据寺院内遗存的两通石碑考证,早在佛教兴盛的北魏时期毛家庄就建有佛教寺院,随村名曰毛毛寺,据现今村民口传,毛毛寺是在原来的毛家祠堂基础上拓建而成的。可见毛家祠堂在这里历史上确实长期存在,只是后来改成佛教寺院。
明万历年间的《岐山县志》载:“毛家庄,以居民姓氏得名。”[10]显然毛家庄的形成是由毛尚书大墓的守墓后裔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今之毛家庄红楼绿树,田园叠翠,一派祥和平安太平盛世景象。毛尚书大墓早己於五十年前夷为平地,非经本村乡老指点,年轻人不知西东。在毛家庄流传着周原博物馆贺世民先生编创的这样一句民谣:“先有尚书墓,后有毛家庄,千年毛毛寺,姬周毛氏裔”。这也向我们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和印证。[11]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思索,既然古人依毛家祠堂为基础拓建成一佛教寺院,为何不起名叫毛家庄寺或毛家寺而要连续重叠两个毛字称毛毛寺呢?起此名的良苦用心是什么?笔者大胆揣度是否第一个毛字代表始祖毛叔郑及寺院所在地当年的毛国,而第二个毛字代表毛尚书和他的守陵后裔所形成的村落毛家庄,也许这样的命名本身就是一种寓意深刻而大智若愚的体现。
在毛尚书大墓所在的毛家庄周边已经勘明的西周文化遗存就多达十一处(吕家、丁童、纸庄、翟家、赵家、孫家二号、乔家三处、宫里、流龙咀等);先周文化遗存多达七处。[12]足以说明这里就是两千七百年前毛尚书所指的周祖之地。
在岐山至今仍有毛姓村民的自然村落还有三处:蒲村镇景家村毛家,凤鸣镇四崖头毛家台,曹家镇毛家湾。青化毛家庄虽明万历县志载“毛家庄,以居民姓氏得名”,而现今却概以杨姓。在调查中有人讲,听说是在清初这里的毛姓族人中有人因“官府犯事”而被全部驱逐流散。但流落异地的族人世代对旧地念念不忘,后世有心切胆大者便统一口径,假以杨姓而回归毛家庄居住繁衍,与周边村寨一直和睦相处。有人听上辈人讲,他们是口杨心毛,要不然天水、周至毛姓族人为什么还来这里祭拜祖先。该村姓氏变迁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破译。
④毛叔郑后裔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的迁徙路线
先周时周文王继古公、王季之业,在岐山之下的周城建邦立业,但是“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群臣皆恐,请移城。”[13]这次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岐山大地震,使本来为伐纣灭商而有意东迁的周文王终于下定了决心将周室后来迁至沣河西岸,这便成了毛叔郑家族第一次东迁至沣。
公元前1046年,武王翦商成功。周室由沣迁镐,毛叔郑自然随王室迁镐。后在成王时毛叔郑任司空,位已及公。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亡。战火使镐京西安成了一片废墟,被诸侯拥立为王的太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将国都迁往洛阳,从此东周开始。在平王东迁过程中,由姬姓派生出来包括毛在内的七个大宗族均随王东迁。随着岁月沧桑,毛姓宗族生息繁衍渐增,除王室一部份外,也散居中原各处。[14], 百拇医药(詹生杰)
三、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毛叔郑后裔及迁徙路线
①穆王时的毛公与其子毛班
西周社会从武王姬发起(公元前1046年)到了第五位王穆王姬满时期,毛叔郑玄孙辈毛公时任王室军队高级将领,其子毛班随其父率领大军东进征伐东方由殷顽民作祟的各暴乱小国,取得辉煌胜利,史载“三年静东园而归”。因战功卓著,毛班后来成为穆王王室重臣而载入史册。[7]北京琉璃河曾出土一件西周青铜器重器——班簋,造型十分精美,专家据该器铭文判定,此器正是毛班父子为纪念征战胜利而作。班簋现藏首都博物馆。
②宣王时的毛公与其子毛尚书
到了西周宣王姬静时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由于宣王勤于政务,振作有为,在位46年时间里使西周王朝出现了“宣王中兴”的转机,这种“中兴”与忠心辅佐他的一位重臣毛公 有关。毛叔郑后裔毛公深得宣王依赖和器重,并尊称毛公为“父”,委毛公以治理王室和国家之重任,并重赏其金车良马,香酒玉器。毛公为报答天子恩德,让世代永远记住天子重托教诲,特专门铸造了“毛公鼎”这一青铜礼器,将宣王对自己的策命辞直铭其上。“毛公鼎”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六百多年后於清道光末年在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西出土,现存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商周展厅。[8]
宣王晚期毛公之子时任王室尚书,宣王卒后幽王立·之子继任尚书之职。可能因任此职时间达数十年之久,遂因职务名曰毛尚书。西周最后一位即第十二位王周幽王姬宫涅在位仅11年即被杀,这是一位昏暴无能却玩世不恭的天子。很可能是身为尚书之职的毛尚书耳濡目染对幽王的人品、作为非常失望又无可奈何,在自身病重之时就向子孙下属早早立下遗言,他死后一定不在镐京之地,必须要安葬他於西岐周祖之地。[9]
③毛尚书葬于岐山青化镇毛家庄,毛家庄曾有毛毛寺
毛尚书死后,王室及家族后裔遵其遗嘱才为其选择了当年的毛国腹地安葬,这就是现在的岐山县青化镇毛家庄所在地,这应该在幽王被杀之前(即公元前771年之前)。可能是毛尚书的部份后裔并未随平王东迁而在这里为祖守墓,一代又一代守墓人为陵位标志堆起了墓冢并繁衍生息形成了毛家庄村。至宋、元、明、清时毛家庄族人又为毛尚书墓葬培土,并增附石碑、石人、石马、香坊等,总面积约五亩有余,这便是当年的毛家祠堂,也使得从这里远迁至甘肃天水毛家庄及周至县毛家西沟之毛姓族人断续前来岐山毛家庄为祖宗上香祭拜。
岐山毛家庄现分为毛东、毛西两个自然村,共约600余人。毛尚书陵墓位于毛西村北,而在毛东村又有个佛教寺院毛毛寺。据寺院内遗存的两通石碑考证,早在佛教兴盛的北魏时期毛家庄就建有佛教寺院,随村名曰毛毛寺,据现今村民口传,毛毛寺是在原来的毛家祠堂基础上拓建而成的。可见毛家祠堂在这里历史上确实长期存在,只是后来改成佛教寺院。
明万历年间的《岐山县志》载:“毛家庄,以居民姓氏得名。”[10]显然毛家庄的形成是由毛尚书大墓的守墓后裔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今之毛家庄红楼绿树,田园叠翠,一派祥和平安太平盛世景象。毛尚书大墓早己於五十年前夷为平地,非经本村乡老指点,年轻人不知西东。在毛家庄流传着周原博物馆贺世民先生编创的这样一句民谣:“先有尚书墓,后有毛家庄,千年毛毛寺,姬周毛氏裔”。这也向我们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和印证。[11]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思索,既然古人依毛家祠堂为基础拓建成一佛教寺院,为何不起名叫毛家庄寺或毛家寺而要连续重叠两个毛字称毛毛寺呢?起此名的良苦用心是什么?笔者大胆揣度是否第一个毛字代表始祖毛叔郑及寺院所在地当年的毛国,而第二个毛字代表毛尚书和他的守陵后裔所形成的村落毛家庄,也许这样的命名本身就是一种寓意深刻而大智若愚的体现。
在毛尚书大墓所在的毛家庄周边已经勘明的西周文化遗存就多达十一处(吕家、丁童、纸庄、翟家、赵家、孫家二号、乔家三处、宫里、流龙咀等);先周文化遗存多达七处。[12]足以说明这里就是两千七百年前毛尚书所指的周祖之地。
在岐山至今仍有毛姓村民的自然村落还有三处:蒲村镇景家村毛家,凤鸣镇四崖头毛家台,曹家镇毛家湾。青化毛家庄虽明万历县志载“毛家庄,以居民姓氏得名”,而现今却概以杨姓。在调查中有人讲,听说是在清初这里的毛姓族人中有人因“官府犯事”而被全部驱逐流散。但流落异地的族人世代对旧地念念不忘,后世有心切胆大者便统一口径,假以杨姓而回归毛家庄居住繁衍,与周边村寨一直和睦相处。有人听上辈人讲,他们是口杨心毛,要不然天水、周至毛姓族人为什么还来这里祭拜祖先。该村姓氏变迁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破译。
④毛叔郑后裔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的迁徙路线
先周时周文王继古公、王季之业,在岐山之下的周城建邦立业,但是“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群臣皆恐,请移城。”[13]这次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岐山大地震,使本来为伐纣灭商而有意东迁的周文王终于下定了决心将周室后来迁至沣河西岸,这便成了毛叔郑家族第一次东迁至沣。
公元前1046年,武王翦商成功。周室由沣迁镐,毛叔郑自然随王室迁镐。后在成王时毛叔郑任司空,位已及公。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亡。战火使镐京西安成了一片废墟,被诸侯拥立为王的太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将国都迁往洛阳,从此东周开始。在平王东迁过程中,由姬姓派生出来包括毛在内的七个大宗族均随王东迁。随着岁月沧桑,毛姓宗族生息繁衍渐增,除王室一部份外,也散居中原各处。[14], 百拇医药(詹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