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一届国医大师 > 张学文
编号:13099820
张学文论治发热的思路与方法

     国医大师张学文在治疗发热的过程中,谨守中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大法,悉心研究证候和病机的演变,总结出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辨口气、辨鼻气、辨鼻涕、辨面色、辨小便10个方面的不同证候表现,对临床辨别发热病寒热属性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思路上,重在甄别发热是外感时邪还是内伤引起,结合体质辨证。外感发热多见风寒、风热、风毒、湿温;内伤发热多见阴虚发热、气虚发热、积滞发热、肝郁发热和血瘀发热。

    在治法上遵循三因制宜,法随理变,方随证出,师古而不泥古,善思总结,敢于创新,辨证用方,多法相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

    发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临床上多种疾病所反映的一个表现。现代医学却苦于退热不效,病情反复。国医大师张学文从医60载,执教50年,精研岐黄,熟谙急病、难病和温热病,古今治法,融会贯通,临床审症求因,慎思明察,师不泥古,方药灵动,时发古人未发之法,愈病无数。笔者将其治疗发热的思路与方法略述于下,以飨读者。

    首辨寒热 分清阴阳

    病有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者,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张学文常举例其1964年遇到的1例患高热的秋温时疫(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医者误认为寒湿过甚(因有周身困痛,小腿肚刺痛)而重用麻、桂、羌、苍发汗峻剂,最后导致吐血、衄血、昏迷等危症。因此,张学文常告诫后学,当热病阴阳寒热错杂难辨时,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同为发热,为了让后学分辨发热究竟属伤寒或属温热,张学文引用了《重订广温热论》何廉臣提出的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等5种辨别寒热的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78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