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 刘长林:中医之气六议 > 正文
编号:13099738
中医之气六议之一:气源于中国式思维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725期
气源于中国式思维,中医之气六议之一,哲学的视角,从气与思维方式,气学建立的概略历程,气的实质,气道合一,气与宇宙图景,气与人生观,朱清时,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
     中医之“气”六议之一

    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做了题为《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的讲座,他讲述了自己通过修习“心息合一”达到定境,进而感受真气运行的过程,并提出古人是用身体观察真气并发现经络的。这引发了社会上对中医“气”的热议。那么,什么是中医的“气”?如何认识和理解?

    为此,本报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长林教授,以哲学的视角,从气与思维方式、气学建立的概略历程、气的实质、气道合一、气与宇宙图景、气与人生观六个方面对气的概念进行了全面阐释, 分6期刊登。

    刘长林认为,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恐怕“气”概念是最引人注目的了。各个学术领域都离不开气,都以气作为建构理论框架的根基,用气来解释各种各样的难题。正是气将诸子百家,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连接成一个整体。人们完全有理由说,气是中国文化无限丰富内容的真正底蕴,在那里可以体察到中国民族的博大情怀、深刻智慧和柔中藏刚的性格。

    西方传统思维以空间为主,故西方哲学家往往是站在世界之外对世界变化进行洞察和研究的观局者,因为空间事物须要矗立旁观;中国传统思维以时间为主,故中国哲学家总是融于世界之中对世界变化进行体验和省察的当局者,因为只有融入和内省才能感受时间。因此,西方哲学的概念大部分是通过抽象和思辨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形上”性;而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意象和体验中产生的,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和实在性。中国的“气”与西方的原子、实体、物质等概念就体现了这一差别。

    归根结底,“气”是时间思维和以主客相融方式把握到的世界本原,而实体、物质是空间思维和以主客对立方式所获得的世界本原。实体、物质以空间属性为主,而气以时间属性为主。

    许多学者指出,气概念最初的原型是大气和其他一些气态物质。的确,我们从古代有关气的文献以及气字的字源,可以证明这一点。许慎《说文》:“气,云气也,象形。”“云,山川气也。”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但是必须明确,中国古代哲学和其他许多学术领域里的气概念与自然界的气态物有着本质的差别,从大气之气到哲学、学术之气,还隔着一段不平坦的历程。

    在甲骨文中,对不同时令不同方向的风有许多记载。还有不少材料表明,殷人祭祀风神和云神,因为风云与气候、季节、农业生产有直接的联系。庄子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论》)古代关于风的叙说真是不少,战国时代的文学家宋玉还写过一篇《风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4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