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微信文章 在线书籍 资料下载 健康杂志 报刊选编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保健: 新闻 评论 视点 常识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美容 两性 育儿 四季 读物 更多
中医: 常识 教材 思考 中药 医理 临床 针骨 民族 文化 著作 验方 图谱 食疗 药物 药业 药市 新药 搜索 英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 刘长林:中医之气六议 > 正文
编号:13099367
中医之“气”六议之三:气的实质是什么
气的实质是什么,气是与物质不同的实在,气是心灵的发现,不是感觉的对象,中医之气六议之三,心灵感应,气概念须要梳理,水气,云气,大气等气态物质,气化之本的无形之气,真灵之气,代表功能和信息关系之气,经络现象,辟谷现象,心灵感应现象,气变而有形,思维过程,思维是一种信息运动,思维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

     “气”概念须要梳理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或许没有比“气”应用更广泛的概念了。在汉语词汇中,由“气”字组成的词和词组也是最多的。这说明“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是“气”的内涵却十分混乱,古代学人由于时代局限,在应用“气”概念时存在混淆,致使后人对气及至整个中国哲学产生许多误解。

    在古代文献中,气作为学术概念至少包括三重含义:

    水气、云气、大气等气态物质

    气态物质尽管细小,肉眼难于辨察,但它们是有形体的存在。庄子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论》)风为大气流动,庄子诙谐地将风比喻为大地(“大块”)呃逆(“噫气”)。《内经》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这里的“地气”“天气”,实际都是水气。

    古人发现大气、水气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不可或缺,因而特别重视,是很自然的。水之三态——气态、液态、固态的相互转化,当给人以深刻印象,对先贤形成哲学气概念会有启示意义。但是,气概念的内涵和来源绝不限于气态物质,也不是气态物质的幻想性延伸。事实上,有形的气态物质在“气”概念中并不占重要位置,而且对于水气、云气、大气等气态物质,古人关心的不是它们的有形之体,而是它们的功能作用,认为风雨博施,阴阳大化,是万物生成演进必不可少的动力和条件。《内经》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认为世间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皆与天气相通,天气有促成和维持生命的功能。这里所谓“天气”,内涵已不限于气态物质,但应包括大气在内。

    气化之本的无形之气,也称真灵之气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5章)“虚”即指无形之气,它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庄子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庄子·天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所说的“无”“一”“冥冥”“精”,作为天地之始,有形之本,都是指无形之气,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易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系辞上》)认为有形之物为精气所成,而独立存在的精气在天地间游荡,促成事物的变化,自身却无形无象。《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4298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1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