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气”六议之四:气道合一是中国象科学的哲学根基
中医之气六议之四,气道合一是中国象科学的哲学根基,道有情有信,既是实在,又是规律,西方科学传统看世界,以空间为本位,坚持主客对立,中国传统看世界,以时间为本位,坚持主客相融,从无而生,随机而成,不可固执,缘理与法物相一致
气道合一是说,气作为实在同时就是本质和规律,道作为本质和规律同时又是实在之气。换句话说,气体现本质和规律,而本质和规律显示为气。气和道的这种关系是气学宇宙观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是中国象科学的哲学根基。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中国传统认识论的一些基本原则。
气道合一论的表述
气道合一的思想至迟春秋时已经存在了,如范蠡论阴阳就包含着这样的思想。老子虽然没有点明道与气的关系,但他的道“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第21章),既是无形的实在,同时又是宇宙的本质和规律,实质上与气道合一论相一致。
庄子之道源于老子,他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道有情有信”,表明道代表一定不易之规。“无为无形”“自本自根”说明道是原始的无所不在的无形实在。其无形,故“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其无为,是说它按照无形之为的方式生出天地万物,故有着无限的创造能力。庄子之道同样既是实在,又是本质和规律。其道作为实在与气是什么关系?在《庄子》书中,气实际就是道。如《知北游》写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一在这里指气,而在其他许多地方则指道,如《天地》:“万物虽多,其治一也。……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通于一而万事毕。”从行文看,两个“一”皆指道。而“通于天者道”与上文“通天下一气”,又当是一个意思。但是,《知北游》又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问题在“精神生于道”,精神可解为精气和神气。那么,这一句的意思就是,道生出精气和神气。当然,也可做这样的理解,即道为原始之气,而精神是道之妙用,故为道所生。不管怎么说,道(气)是无形的实在,同时又是理的体现。
《易传》是明确主张气道合一的。它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形而上者”指无形的实在;“一阴一阳”是说,这种无形的实在就是气,气分阴阳,阴阳二气总是一开一阖,一往一复,做有规律的推荡,就是道。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乾·象》解之:“阳在下也。”《文言》则释:“阳气潜藏。”可见《易传》所说“阴阳”,即指阴阳二气。这说明,道既是气这种“形而上者”的存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0808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气道合一论的表述
气道合一的思想至迟春秋时已经存在了,如范蠡论阴阳就包含着这样的思想。老子虽然没有点明道与气的关系,但他的道“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第21章),既是无形的实在,同时又是宇宙的本质和规律,实质上与气道合一论相一致。
庄子之道源于老子,他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道有情有信”,表明道代表一定不易之规。“无为无形”“自本自根”说明道是原始的无所不在的无形实在。其无形,故“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其无为,是说它按照无形之为的方式生出天地万物,故有着无限的创造能力。庄子之道同样既是实在,又是本质和规律。其道作为实在与气是什么关系?在《庄子》书中,气实际就是道。如《知北游》写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一在这里指气,而在其他许多地方则指道,如《天地》:“万物虽多,其治一也。……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通于一而万事毕。”从行文看,两个“一”皆指道。而“通于天者道”与上文“通天下一气”,又当是一个意思。但是,《知北游》又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问题在“精神生于道”,精神可解为精气和神气。那么,这一句的意思就是,道生出精气和神气。当然,也可做这样的理解,即道为原始之气,而精神是道之妙用,故为道所生。不管怎么说,道(气)是无形的实在,同时又是理的体现。
《易传》是明确主张气道合一的。它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形而上者”指无形的实在;“一阴一阳”是说,这种无形的实在就是气,气分阴阳,阴阳二气总是一开一阖,一往一复,做有规律的推荡,就是道。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乾·象》解之:“阳在下也。”《文言》则释:“阳气潜藏。”可见《易传》所说“阴阳”,即指阴阳二气。这说明,道既是气这种“形而上者”的存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0808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1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