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医林漫话 > 中医漫谈 > 正文
编号:13200857
固始有个吴其濬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29日
     吴其濬(1789~1847)是有清一朝河南省乃至整个北方,仅有的一位状元。这位出身官僚世家的状元公不仅敏而好学、宦迹半天下,而且还是我国科技史上著名的植物学家和药物学家。吴其濬从政之余,对大半个中国的植物、矿物等进行了考察,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总结。他在植物学、药物学、矿业学及水利学等方面都有建树,留下了大量的科学文化遗产,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最负盛名的植物专著 吴其濬是一位植物学集大成者,他的植物学专著分为两部分,即《植物名实图考》(以下简称《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他首先编著的是《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著录植物838种,保存了大量植物学文献,其数量超过历代任何一种本草和植物学著作。

    《图考》是最负盛名的一部著作,把我国传统植物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对世界植物学界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一部专门记载植物,又集中反映其生物学特性的植物学专著,为吴其濬在植物学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它是研究植物学、生药学的重要文献。《图考》对清代以前的植物学、药物学著述进行了全面整理,其中所绘制的图样,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附图相比,精确度较高,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有关植物论述总汇。

    《图考》在中国乃至世界植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已突破历代本草学仅限于性味用途的描述,而着重于植物的形态、生态习性、产地及繁殖方式的描述,大大丰富了植物学的内容。该书于道光二十八年刊印发行后,受到国内外植物学界和药物学界的高度重视。

    从植物学的发展来说,吴其濬的研究途径由实用向纯科学方面发展。《图考》的问世,从本草学的附庸,逐步走向独立科学的阶段,因而它在中国植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吴其濬的科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科学研究方法中,不难看出他所以取得伟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儒家传统的“格物致知”,在吴其濬这里,发展成为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和作风。在治学过程中,他重视历史文献和前人的经验,如他在转引文献时,不割裂原书文义,忠实于古文献原文,全部照录,注明出处,这些都反映了吴其濬治学方法的严谨。但是吴其濬能够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知识,但对前人的说法并不盲从。

    吴其濬不但重视前人的知识,而且重视调查研究,以实物观察为依据,摒弃了只靠耳闻不靠目验的研究方法,只要条件许可,他对植物都要亲自栽培,实地观察,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图考》记载的植物,多数是吴其濬亲自观察和访问所得,因此这些描述都能反映该植物的形态及生态习性,使读者能辨认植物的种类。

    在实际考察中,吴其濬尚能“多识下问”,向老农学稼,向牧童及樵夫请教。若通过调查访问还不能对某种植物进行肯定时,他便将植物绘成图,以备考证,从不主观臆断,轻下结论。比如有些植物,经过实地观察、访问,根据文献记载加以研究,仍然不清楚的问题,决不主观推测妄下结论。

    如在金盏草条中记述“但此草之实,不似鸡头,其叶如莴苣,不应有杏叶之名,未敢并入”,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作风是十分符合科学精神的。因此,《图考》中出现了有图无文或无名,或只有图既无名又无文,或一物数图未加订注释的情况。这也是他“存信存疑”不逞臆见的思想反映。

    治水方略和矿产研究 除植物学方面的贡献外,吴其濬在水利学、矿物学方面都颇有建树。他在为父母守丧的7年间,就在现今的固始县沙河铺乡花园村租用土地种桃800棵,种柳3000棵,建植物园供科研使用,取名“东墅”。但是,山洪暴发,冲毁了他精心经营的植物园和附近的农田。吴其濬很是震惊,便带上干粮,溯河而上,徒步50公里进入大别山腹地考察水灾发生的原因,写出翔实的治理报告《治淮上游论》,明确主张用“蓄”的方法治水,这是我国治水方略的一个新发展。

    在云南为官期间,吴其濬还对矿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著有采矿方面的专著《滇南矿厂图略》,是我国第一部矿业工具专著,在我国矿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艰巨的著述工作,吴其濬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工作,他收集的资料装了满满几大箱。他开始着手准备系统整理这些资料,并把它们编成一部大书。他白天处理公事,晚上伏案写作。长期的辛苦工作,使他得了重病。当时他是山西巡抚,为了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这部书,他给皇帝上书,请求辞官,皇帝才同意了他的要求。

    总之,吴其濬在植物学、采矿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为19世纪的著名科学家是当之无愧的。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他没有抱残守缺,而是放眼世界,将我国儒学传统的“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用夏变夷”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吴其濬墓和故居 吴其濬墓位于汪棚乡大皮店村石柱村一片丛生的杂草之中。吴其濬墓地位于一片突起坟冢的边缘,是近年新修的用水泥固定的圆形坟墓,直径3米左右,前方有墓碑一方,上书“清代杰出的植物学家吴其濬墓”。

    吴其濬故居位于县城中山大街东段,在县供销社院内。吴其濬故居原规模很大,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仅存堂楼和读书楼上下两层共16间。楼房为青砖小瓦,木架结构,前后廊为石基木立柱,二楼走廊为木花格护栏,门窗砖雕饰及结构,吸收了欧洲建筑的特点,整个建筑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

    如今,吴其濬故居已经过整修,院中青砖铺地,角落里长着一片斜竹,各个厅室均按照清代风格布置,书房、书桌、笔墨纸砚,香炉、阔床、方椅,古香古色。二楼上有吴其濬家族世系,吴其濬生平、贡献等介绍,是较为完善的资料。但杂草蔓延在墙角,有一块不知是何年代的残破石墩倒在门口,显然很久已无人问津了。

    固始人民把吴其濬视为家乡的荣耀,迄今谈及吴其濬,当地人犹引以为豪。不论是乡村农民,还是县城名流,均尊称吴其濬为“状元公”。对这位既是清官又是学者的志士仁人,人民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