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微信文章 在线书籍 资料下载 健康杂志 报刊选编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保健: 新闻 评论 视点 常识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美容 两性 育儿 四季 读物 更多
中医: 常识 教材 思考 中药 医理 临床 针骨 民族 文化 著作 验方 图谱 食疗 药物 药业 药市 新药 搜索 英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 刘长林:中医之气六议 > 正文
编号:13099031
中医之“气”六议之六:气与中医的人身观
中医之气六议之六,气与中医的人身观,宇宙全息,气在人身中起信息联系作用,四时之气入五藏传递信息,经气在人身内不只承担通信任务,气概念是藏象学说的基础,宇宙与人身结构模型源于气的生化,形,气,神的宇宙结构模型,精,气,神的人身结构模型,气道合一的观念影响中医治则,民族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学者悟到宇宙全息,因而视人为小宇宙。他们以临床实践为根本,以气的宇宙观为指导,来建立人的气学模型。如果说,西医学以有形的人体为认识对象,那么中医学则主要以无形的人体,即人身的气结构为研究目标。

    气在人身中起信息联系作用

    中医学以自然整体观见长,这整体观的特点可以用葛洪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抱朴子·至理》)中医学认为,人身内的整体联系以及人身与宇宙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实现的。由于气无不通透,又是实在、功能、信息三者的统一,所以气的联系无所不至,无所不包。人身内外关于实在和功能方面的联系,医著已说过很多,现仅就信息联系再做一点说明。

    四时之气入五藏传递信息

    《内经》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是以春气在头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是以知病之在脉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是以知病之在肉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是以知病之在骨也。”(《素问·金匮真言》)分析这段经文可以看出,所说进入五藏的四时之气,主要是作为信息发挥作用的。

    因为《内经》没有说明,也很难想象,体现时令、方位、颜色等的气,能够与人身发生营养或机能方面的联系。它们显然是把外界环境的变化信息带给了五藏,然后引起了一系列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为诊治提供了某些依据。

    经气在人身内不只承担通信任务

    人身内各组织系统之间也有信息联系,才能保证全身整体的协调统一。《内经》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素问·灵兰秘典》)主指心,“心者,君主之官”,主神明,统领其他十一藏府(官)。十二藏府(官)以及人身各部分之间有“使道”相通,使道即通信线路,以建立全身的信息联系。主道明,使道通,无论对于养生保健,还是国家管理,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内经》将心与其他组织系统的关系,同君主与其臣下的关系相类比,强调了信息调控和信息沟通的重要。而在人身内,经络是主要的信息调控系统,承担通信任务的就是经气。当然,经络的作用不限于信息调控,经气的任务也不限于通信。它们还有维持人身整体平衡的其他机能。

    宇宙全息,人身也全息,中医学最早认识到这一点。人身全息同样依靠气的信息传导。

    关于寸口脉为什么能够反映周身健康状况,《内经》是这样解释的:“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曰:胃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695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1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