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名医名人 > 信息 > 正文
编号:13098970
慎柔养脾阴秘诀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747期
     慎柔(1572—1636),姓胡名住想,明代毗陵(今江苏常州)人。从小被寄养在僧庙,长大后遂削发为僧。曾患痨病,经当时名医查了吾悉心诊治获愈,之后开始精研医学,先后拜查了吾及周慎斋为师,尤其对虚损、痨瘵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

    慎柔有《慎柔五书》遗世,该书卷三“虚损秘诀”一文,公布了养脾阴秘诀:一是方药秘诀即慎柔养真汤;二是煎药秘诀即“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

    “损病六脉俱数,声哑,口中生疮,昼夜发热无间。《经》云:数则脾气虚。此真阴虚也。”投保元、四君子剂不应。在这种情况下,慎柔根据《素问·刺法论》“欲令脾实……宜甘宜淡”的原则,结合其师周慎斋“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慎斋遗书·卷之七虚损》)的经验,用四君子加黄芪、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门冬。方中药物多入脾经,陈修园认为:“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阴虚者,当以滋脾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所以后世称其为慎柔养真汤,其实就是养脾阴。

    慎柔养真汤中多为甘淡之品,而甘淡之法,宜于滋养脾阴。以脾阴不足,甘能补之;脾恶湿浊,淡能渗之;甘淡相合,扶正避邪,寓补于泻,补而不腻。且此类药物大多性平,既无过腻助湿碍脾之忧,又无温补助火动津之弊。为了更好地去尽燥气遂成甘淡之味,达到“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的目的,煎药上首创“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的独特方法。张锡纯曾说:“富贵之家服药,多不用次煎,”平常人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但有疗效为证又有何疑。“服十余日,发热渐退,口疮渐好。”以后再用丸剂调理,方用“参苓白术散,亦去头煎,晒干为末,陈米锅焦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服二钱,或上午一钱,百沸汤下。”最终痊愈。所以慎柔最后叮嘱:“师师相授之语,毋轻忽焉。”之后的唐容川、张锡纯、蒲辅周、岳美中、方药中等医家都深表赞赏和肯定。如《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的经验》载:“养脾阴则以慎柔养真汤为好。煎法上要求弃头煎,服二、三煎。取其治补脾阴,甘淡滋脾之意,可谓深得清养脾阴之法”;方药中认为探讨、研究滋脾阴的理论和方法“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内经》奠定了脾阴学说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脾阴学说的一些疑点得到澄清,其理论日益完善,治法日渐明确,临床意义日趋显现,辨证施治体系正逐步形成。其间慎柔甘淡养脾阴之方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意义深远。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