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信息 > 正文
编号:13200872
如何读中医书?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9日
     书要多读,又不能尽读,怎样读才能效果更好呢?我个人体会,应有选择地读。对于中医书,我大致分为精读之书和粗读之书。对于精读之书,要反复读,多下功夫;对于粗读之书,顾名思义要读得粗略些,一览而过。但不可忽视粗读之书也有精的部分,这一部分同样要精读。如何读中医书才更高效?我概括为“七重”。

    重背诵 学习固须勤奋,亦应讲究方法。以读书而言,背诵是打好中医基础最根本的方法,而且越早背诵越好。如盖房一样,一块砖一块砖砌起来,然后才能粉刷。背诵也是为后来领悟、理解和运用中医知识打下基础。初学医时先背诵《雷公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继背《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背诵时不用默诵,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使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内容多的篇章,采取分段滚动式背诵方法,背诵着后边的,复习着前面的,垫一层夯实一层,如此,才能强记不忘。背诵开始要少,由少而多,集腋成裘,积沙成丘。俗话说得好:“少年背书如锥锥石,锥入虽难,但留痕不易消失;中年背书如锥锥木,锥入较易,但留痕不如前者牢固;老年背书如锥锥水,锥入甚易,消失也快。”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重笔录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坏笔头。”读书背诵固然重要,但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及丰富多彩的临床经验,都记住不忘是不可能的。因此,对重要段落、观点做好笔录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是必要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登堂入室的过程,但也不能忽视平时对零星知识的积累。每次读书勿求于多而求于精,重要部分摘录卡片,积少成多,逐渐丰富自己、壮大自己,为临床、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以“学源不能断,起点作零点,求实不求虚,思近更思远”作为学习的指导思想,坚信只要学而不厌,乐此不疲,久而久之,自能千丝成锦,百花成蜜。

    重经典 我认为,为医者,尤其为上医者,四大经典不可不读。纵观历代大医家、有突出成就者,都是从读经典起家的。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为医不读《黄帝内经》,则学无根本,基础不固。后世医家虽然在理论上多有创建,各成一家之说,但就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而言,无不发轫于《黄帝内经》,故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目的在于掌握中医理论之根本。读经典著作时,要参阅相关著作。

    重得要

    读书不仅要“博”,还要由博返“约”,能够领会或掌握一本书、一段文章的精华所在,对重要篇章或段落,要精读,反复读,重点语句还要朱笔圈点,得其要旨。阅读《医学心悟》后,我认识到医生应具备“五知”。一是知理。《景岳全书·传忠录·明理》中说:“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尤切……故医之临证,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对彼之一,既得一真,万疑俱释,岂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二是知病。知病首先要求本,其中最重要的是求病因、病性和病体之本。《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三是知动。人是一个时刻不停的活动机体,疾病是一个动态的病理变化,尤其用药治疗后,其变化更是明显,所以医者不但要知病之为病,而且要知动之为动。四是知度。要把握好对患者的治疗尺度和用药尺度。“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五是知误。既要知他医之误,又要知自己之误,误必纠之,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最怕的是不知误,“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重心悟

    学习中医典籍,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尤其对经典著作,其理深,其义奥,非潜心研读,穷思精悟,莫得其要。如我对《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中的“治病必求于本”体会较深,临床治疗中应该求病因之本,求病机之本,求病性之本,求病位之本,求病体之本。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这段经文,我从中悟出了“疏利法”,提炼出“动、和、平”的学术思想。所谓“动”,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体是一个时刻不停地在“和”的状态运动的有机整体;其次,人体的病理是在“失和”状态下运动变化着的机体;再次,针对运动变化着的机体、疾病、病症,其理、法、方、药也应随之而动;最后,治疗的目的,使失去“和态”的机体,得到纠正,重新建立新的和平动态,达到“阴平阳秘”。这些都是所强调读书要读到无字处的体现。

    重持恒

    自学医以来,我看书学习从不间断,持之以恒。如“达郁法”的形成,我首先取法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五郁”,继以《伤寒论》中治“少阴病,四逆”的四逆散和《丹溪心法》治疗“六郁”的越鞠丸化裁,组成“达郁汤”。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我结合吴又可《瘟疫论》中达原饮之义,在原方的基础上,又加入槟榔、草果、黄芩,使治疗五脏六腑之郁的力量更大,功效更全面。又如在阅读医案方面,我读《临证指南医案》《吴氏医话二则》等。这些书涉及疾病广泛,论述精辟,见解独到,对临床治疗启发很大,对完善临床辨证思维很有帮助。《程门雪医案》《蒲辅周学术经验集》《岳美中医学文集》等,均为辨证精细、理验俱丰、见解独到的医著。当好一个中医不容易,尤其当一个水平较高的中医,更不容易。深知自己的不足,在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的海洋里,奋力搏击才能前进!

    重广博

    除经典著作之外,还要阅读很多后世医家著作。我常说,医家要博览群书,广得其益。学习病因病机,除背诵“病机十九条”外,还要读《诸病源候论》,可以明了病因病机学理论;中医诊断方面,要读《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该书造精微,通显幽,易学易懂,切于实用;方剂学知识,应读《医方集解》,该书辨证论方,贯通理法方药;中药学方面,可参阅《本草纲目》,其内容丰富,理明义详。我崇尚《脾胃论》,善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气虚头痛等疾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本着求实精神,敢于创新,敢于纠古人之错,论述了血瘀所致病症,丰富发展瘀血学说。我主张多读名家医话医案,因为医案是医生临床经验的体现,是非常珍贵的医籍,读之能得到很多启发。根据不同内容,或取其论,或取其方,或取其法,或取其巧,或取其妙,对其中最精要部分,更要细读,反复读,悟其理,会其意。对各家学说合读则全,分读则偏;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学问并非尽载名家论著,广采博搜,不嫌点滴琐碎。

    (作者为国医大师)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