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X > 消渴 > 正文
编号:13257444
肾炎从风论 治糖“二五八” ——吕仁和诊治糖尿病、肾脏病学术思想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768期
     吕仁和提出 “消渴病”比“消渴”更合适做糖尿病中医病名,消渴病可代表特定的病机变化,对疾病的界定更为清晰,有利于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与现代医学含义的糖尿病进行相互参照。

    他认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形成机制是消渴病日久,治不得法,热伤气阴,久病入络,在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基础上,内热、痰湿、气滞、血瘀互相胶结,形成“微型癥瘕”络脉病变所致。

    他率先倡导将“肾风”、“肾热”、“关格”等病名应用于临床,突出肾炎病因为风、病位在肾;肾盂肾炎病性属热、病位在肾;肾衰竭病机为气机逆乱导致吐逆交作。

    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经验

    糖尿病应称为消渴病

    糖尿病的中医病名,长期以来多被称为“消渴”。“消渴”和“消渴病”二词,均可见于中医典籍中的相关论述。“消渴”一词,在《古代疾病名侯疏义》解释为:“消渴,渴也,……津液消渴故欲得水也。”这里的“消渴”是对症状的描述,应指“口渴多饮”,范围宽泛。而“消渴病”一词,最早见于《古今录验》:“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这段论述,形象描述了消渴病“小便数、甜”的特点,与现代医学糖尿病高血糖状态的基本临床特征相吻合。基于此,吕仁和提出,以“消渴病”为名比“消渴”一词更为合适,其可代表特定的病机变化,对疾病的界定更为清晰,则有利于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与现代医学含义的糖尿病进行相互参照。

    糖尿病辨治分3期

    吕仁和崇尚经典,根据《内经》“脾瘅”“消渴”“消瘅”相关论述,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3期进行辨证论治,前期、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

    脾瘅期(糖尿病前期)

    《素问·奇病论》云:“帝曰:有病口甘者……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夫五味入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据此,吕仁和提出 “脾瘅”的病因为“数食甘美而多”,关键在“多”。“数”“多”共同提示进食次数多、总量多;“甘美”即甘甜美味。“肥也”,即大量进食高热量食物,导致人肥胖。

    吕仁和认为,脾瘅即脾热,由于“津液在脾”,因而“五气之溢”,出现“口甘”。脾运受损,脾输布五谷之气能力下降,津液停滞于脾,从而促使脾热转输加快,使得胃纳增加,食欲更佳,最终导致肥胖也不断加重。脾胃有热,转输受纳加快,出现易饥多食、肥胖的恶性循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0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