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寿 智者寿
□李具双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仁者寿、智者寿。《孔子家语·五仪解》:“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曰:然。”
孔子认为,修德是长寿的根本。仁者寿是孔子论养生的总纲。养生之道包括养身和养心两个方面,身和心两方面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从某个角度看,养心比养身更重要,很多疾病都是由心,也就是思想情绪方面引起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平时身体小的磕伤、碰伤、刮伤,并不能让我们整体消瘦,但有时候感情的挫折,能在短时间内让人憔悴、消瘦,严重的会引起精神疾病。可见,情志方面的因素,对于延年益寿是多么重要。孔子主张,养生要从养德开始,养德的根本是仁慈善良。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清除心理的障碍,取得心理平衡,只有这样才能长寿。
仁者之所以长寿,因为“仁者静”“仁者不忧”。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里认为:仁者之所以多寿,外无贪而内清静。
孔子把七情养生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认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有仁德的君子,守着正理,不做一些非分之事,所以心胸宽广,豁达开朗;无仁德的小人,则心存偏私,动辄考虑个人的私利,患得患失,心中充满了局促和忧愁。孔子这句话,也道出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点,说明君子襟怀坦白、心地光明、走得正、站得直、做得对,没有那些无端的忧虑,这样,也就可以长寿了。德高寿长,也是传统医学界的共识。《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那些圣人能够活百岁依然动作敏捷,是因为道德高尚。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专门做了《养性》篇,养性就是养生,认为养生的关键不在于吃各种保健品,而在于修炼自己的德行。品德恶劣,服金丹玉液也不能延年益寿。
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的影响,仁慈宽厚的人往往心胸豁达,性格开朗乐观,所以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都处于最佳的调节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最佳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孔子本身就是仁者寿的典范,他一生中致力于追求“仁”,并且身体力行,所以在当时人均寿命偏低的情况下活到73岁,说明孔老夫子提出的仁者寿的观点是非常科学的。
智者寿的命题也非常有深意。仁者寿,是因为仁者心地善良,心胸宽广,性格开朗。那么智者寿是因为什么呢?古人认为智者寿,是因为“智者动”“智者不惑”。所谓智者动,是说智者每天孜孜不倦地学习,以求日有所获,如潺潺流水不知止息,并且智者善于运用其才智去治理社会。智者不惑,是说智者头脑清晰,明于事理,不为物欲和淫乱所感。科学研究证明,人类的平均寿命是随着脑的发育,即智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延长的。人的大脑感受训练越少,衰老越快;而大脑的紧张工作开始得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过程就越慢。有学者根据上海《自然科学大事年表》所提供的848位已故科学家的材料,做出古今中外杰出科学家的寿命曲线图,结果表明,杰出科学家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要高十几岁。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话,不仅道出孔子的为人,也说明了用脑同长寿之间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在当时并未做出多少科学的论证。
仁者寿,智者寿,对我们今天养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大德必得其寿,即做人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乐观豁达,心胸坦荡,宽厚待人,无忧无虑,长期处于此状态,必能长寿。社会上那些不讲文明、自私自利、不讲道德之辈,整天财迷心窍,为非作歹,惶惶不可终日,怎么可能神安意定、健康长寿?另外,把学习作为养性的重要内容,勤于动手动脑,乐于助人,也能长寿。如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主张的“学不因老而废”“心不可无所用”。即通过不断地用心学习和思考问题,可以保持思续的清晰、敏捷,使身心健康。既有仁心,又有大智,岂能不长寿?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仁者寿、智者寿。《孔子家语·五仪解》:“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曰:然。”
孔子认为,修德是长寿的根本。仁者寿是孔子论养生的总纲。养生之道包括养身和养心两个方面,身和心两方面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从某个角度看,养心比养身更重要,很多疾病都是由心,也就是思想情绪方面引起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平时身体小的磕伤、碰伤、刮伤,并不能让我们整体消瘦,但有时候感情的挫折,能在短时间内让人憔悴、消瘦,严重的会引起精神疾病。可见,情志方面的因素,对于延年益寿是多么重要。孔子主张,养生要从养德开始,养德的根本是仁慈善良。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清除心理的障碍,取得心理平衡,只有这样才能长寿。
仁者之所以长寿,因为“仁者静”“仁者不忧”。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里认为:仁者之所以多寿,外无贪而内清静。
孔子把七情养生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认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有仁德的君子,守着正理,不做一些非分之事,所以心胸宽广,豁达开朗;无仁德的小人,则心存偏私,动辄考虑个人的私利,患得患失,心中充满了局促和忧愁。孔子这句话,也道出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点,说明君子襟怀坦白、心地光明、走得正、站得直、做得对,没有那些无端的忧虑,这样,也就可以长寿了。德高寿长,也是传统医学界的共识。《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那些圣人能够活百岁依然动作敏捷,是因为道德高尚。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专门做了《养性》篇,养性就是养生,认为养生的关键不在于吃各种保健品,而在于修炼自己的德行。品德恶劣,服金丹玉液也不能延年益寿。
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的影响,仁慈宽厚的人往往心胸豁达,性格开朗乐观,所以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都处于最佳的调节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最佳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孔子本身就是仁者寿的典范,他一生中致力于追求“仁”,并且身体力行,所以在当时人均寿命偏低的情况下活到73岁,说明孔老夫子提出的仁者寿的观点是非常科学的。
智者寿的命题也非常有深意。仁者寿,是因为仁者心地善良,心胸宽广,性格开朗。那么智者寿是因为什么呢?古人认为智者寿,是因为“智者动”“智者不惑”。所谓智者动,是说智者每天孜孜不倦地学习,以求日有所获,如潺潺流水不知止息,并且智者善于运用其才智去治理社会。智者不惑,是说智者头脑清晰,明于事理,不为物欲和淫乱所感。科学研究证明,人类的平均寿命是随着脑的发育,即智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延长的。人的大脑感受训练越少,衰老越快;而大脑的紧张工作开始得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过程就越慢。有学者根据上海《自然科学大事年表》所提供的848位已故科学家的材料,做出古今中外杰出科学家的寿命曲线图,结果表明,杰出科学家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要高十几岁。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话,不仅道出孔子的为人,也说明了用脑同长寿之间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在当时并未做出多少科学的论证。
仁者寿,智者寿,对我们今天养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大德必得其寿,即做人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乐观豁达,心胸坦荡,宽厚待人,无忧无虑,长期处于此状态,必能长寿。社会上那些不讲文明、自私自利、不讲道德之辈,整天财迷心窍,为非作歹,惶惶不可终日,怎么可能神安意定、健康长寿?另外,把学习作为养性的重要内容,勤于动手动脑,乐于助人,也能长寿。如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主张的“学不因老而废”“心不可无所用”。即通过不断地用心学习和思考问题,可以保持思续的清晰、敏捷,使身心健康。既有仁心,又有大智,岂能不长寿?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