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透解毒,内外合治 ——丁甘仁辨治喉痧经验
冬应寒而反温,春犹寒禁,春应温而反冷,非其时而有其气,成疫疠之邪,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形成喉痧。
治疗喉痧关键之处,在于初期以透痧为主,待痧出齐后,再偏重治喉,法宜清之,或用下法以解热毒邪气,若至后期,余热未清者,则投以加减竹叶石膏汤等方治之。
凡遇烂喉丹痧,以得畅汗为第一要义。凡痧疹只怕不能出,若出得畅尽,其毒便解,故治痧疹者,贵慎于始,务使发得透畅,莫使其丝毫逗留,以致生变幻缠绵。
丁甘仁,名泽周,字甘仁,生于 1866年,卒于1926年,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医学家、教育家,孟河医派的代表性人物。丁甘仁辨治喉痧疗效卓著,经验独到,独具特色,并著有《喉痧症治概要》专论。
喉痧白喉 不容稍混
烂喉丹痧是一种由外感温热时毒引起的,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温热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本病因有咽喉溃烂、肌肤丹痧称为“烂喉丹痧”“烂喉痧”,由于肌肤发生的痧疹赤若涂丹称“丹痧”,因其可互相传染引起流行,属于时疫,又称“疫喉痧”“疫喉”“时喉痧”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猩红热。
明清以来,中医喉科名医辈出,著说颇丰。作为江苏名医的丁甘仁对本病有丰富经验和深入研究,著有《喉痧症治概要》一书。丁甘仁在“喉痧总论”一文中开首即言“时疫喉痧,由来久矣。”然对于本病的起源及流行,尚有不同的说法。对此,在近代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者持“古有是病”说,一者持“外来传入”说。另外,对于本病的文献记载究竟始于何时,亦有不同的说法,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中记载了一些以咽痛、痧疹为主要表现的病案,其中有的与本病酷似,可认为是本病首次较可靠的病历记录。
对于喉痧的病因病机,丁甘仁认为,乃是由于“冬应寒而反温,春犹寒禁,春应温而反冷。经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疠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所致。在辨治方面,丁甘仁提出“时疫喉痧初起,则不可不速表,故先用汗法,次用清法,或用下法,须分初、中、末三层。在气在营,或气分多,或营分多”“初则寒热烦躁呕恶,咽喉肿痛腐烂。舌苔或白如积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19 字符。
治疗喉痧关键之处,在于初期以透痧为主,待痧出齐后,再偏重治喉,法宜清之,或用下法以解热毒邪气,若至后期,余热未清者,则投以加减竹叶石膏汤等方治之。
凡遇烂喉丹痧,以得畅汗为第一要义。凡痧疹只怕不能出,若出得畅尽,其毒便解,故治痧疹者,贵慎于始,务使发得透畅,莫使其丝毫逗留,以致生变幻缠绵。
丁甘仁,名泽周,字甘仁,生于 1866年,卒于1926年,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医学家、教育家,孟河医派的代表性人物。丁甘仁辨治喉痧疗效卓著,经验独到,独具特色,并著有《喉痧症治概要》专论。
喉痧白喉 不容稍混
烂喉丹痧是一种由外感温热时毒引起的,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温热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本病因有咽喉溃烂、肌肤丹痧称为“烂喉丹痧”“烂喉痧”,由于肌肤发生的痧疹赤若涂丹称“丹痧”,因其可互相传染引起流行,属于时疫,又称“疫喉痧”“疫喉”“时喉痧”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猩红热。
明清以来,中医喉科名医辈出,著说颇丰。作为江苏名医的丁甘仁对本病有丰富经验和深入研究,著有《喉痧症治概要》一书。丁甘仁在“喉痧总论”一文中开首即言“时疫喉痧,由来久矣。”然对于本病的起源及流行,尚有不同的说法。对此,在近代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者持“古有是病”说,一者持“外来传入”说。另外,对于本病的文献记载究竟始于何时,亦有不同的说法,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中记载了一些以咽痛、痧疹为主要表现的病案,其中有的与本病酷似,可认为是本病首次较可靠的病历记录。
对于喉痧的病因病机,丁甘仁认为,乃是由于“冬应寒而反温,春犹寒禁,春应温而反冷。经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疠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所致。在辨治方面,丁甘仁提出“时疫喉痧初起,则不可不速表,故先用汗法,次用清法,或用下法,须分初、中、末三层。在气在营,或气分多,或营分多”“初则寒热烦躁呕恶,咽喉肿痛腐烂。舌苔或白如积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