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卢芳三叉神经痛治验
三叉神经痛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发病部位和发作性疼痛特点,相似于中医学的“面游风”“齿槽风”“厥头痛”等病名。运用中医药治疗之前,必须首先对疾病有明确的诊断。古人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因此,可以认定本病主要病邪是风邪。
纵观《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循行及对三阳经症候的记载,临床上三叉神经痛以第二、三支多发,与这个循行规律是大致吻合的。也证明三叉神经痛与经络受邪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遵循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血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
通过病例分析,患风火型三叉神经痛的占全部病例的68%,风寒型约占9%左右。血瘀型三叉神经痛为风火型和风寒型的延续,久治不愈形成血瘀。
风火型三叉神经痛
临床特点——疼痛畏惧风热刺激,疼痛呈现火烧或电击样,多在明显板击点。可伴有面红目赤,五心烦热,口燥唇裂,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便黄等。此型舌诊特别重要,多有舌边尖色红,舌质干少津,舌苔黄腻等热证舌像,脉象多见弦滑或略数。
治则:疏风泄热为主,佐以活络止痛。
处方:川芎30克,生石膏50克,菊花15克,水牛角25克,胆南星10克。
一支疼痛加蔓荆子50克,二支疼痛加薄荷15克,三支疼痛加黄连15克,一、二、三支联合疼痛加柴胡15克。
服用本方多在4服至12服获效,若服至12服仍无效者,可把川芎每剂改为75克,再服4服,仍毫无疗效,可考虑按血瘀型治疗。
典型验案
吴某,女,50岁,于1969年7月7日初诊。三年前,因精神严重创伤,于当夜左侧上、下颌部突然电击样剧烈疼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37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纵观《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循行及对三阳经症候的记载,临床上三叉神经痛以第二、三支多发,与这个循行规律是大致吻合的。也证明三叉神经痛与经络受邪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遵循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血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
通过病例分析,患风火型三叉神经痛的占全部病例的68%,风寒型约占9%左右。血瘀型三叉神经痛为风火型和风寒型的延续,久治不愈形成血瘀。
风火型三叉神经痛
临床特点——疼痛畏惧风热刺激,疼痛呈现火烧或电击样,多在明显板击点。可伴有面红目赤,五心烦热,口燥唇裂,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便黄等。此型舌诊特别重要,多有舌边尖色红,舌质干少津,舌苔黄腻等热证舌像,脉象多见弦滑或略数。
治则:疏风泄热为主,佐以活络止痛。
处方:川芎30克,生石膏50克,菊花15克,水牛角25克,胆南星10克。
一支疼痛加蔓荆子50克,二支疼痛加薄荷15克,三支疼痛加黄连15克,一、二、三支联合疼痛加柴胡15克。
服用本方多在4服至12服获效,若服至12服仍无效者,可把川芎每剂改为75克,再服4服,仍毫无疗效,可考虑按血瘀型治疗。
典型验案
吴某,女,50岁,于1969年7月7日初诊。三年前,因精神严重创伤,于当夜左侧上、下颌部突然电击样剧烈疼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37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1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