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微信文章 在线书籍 资料下载 健康杂志 报刊选编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保健: 新闻 评论 视点 常识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美容 两性 育儿 四季 读物 更多
中医: 常识 教材 思考 中药 医理 临床 针骨 民族 文化 著作 验方 图谱 食疗 药物 药业 药市 新药 搜索 英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国医大师 > 正文
编号:13259602
雷忠义:从痰瘀毒风治胸痹心痛

     国医大师雷忠义,师承名家,精勤不倦,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胸痹心痛病理论,相继提出了痰瘀互结、痰瘀毒互结、痰瘀毒风互结理论。雷忠义辨证论治,运用化痰宣痹、活血化瘀、解毒祛风等以通为补的治疗原则,归纳整理出从痰、瘀、毒、风论治胸痹心痛的经验,总结出理、法、方、药俱全的论治理念。

    痰瘀立论是基础

    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津液学说是理论基础

    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正常。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心血的正常运行,有赖心气的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还与肝主疏泄与藏血的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胃论》云:“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均能导致血行不畅造成瘀血。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为痰,是谓“脾为生痰之源”。

    现代医学证实痰瘀并存

    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病理变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形态酷似中医的痰浊和瘀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认为痰浊内蕴(高脂血症)是导致经脉瘀滞、气血不畅(动脉粥样硬化、血黏度增高)的直接原因。痰浊闭阻、经脉瘀滞是产生胸痹的前提条件。临床研究发现胸痹心痛患者中,多数主诉发作性胸闷胸痛,即闷痛并见,病人常伴有憋气、脘痞纳呆、肢沉、体胖、苔厚腻、质瘀暗、脉滑或涩等痰瘀互结的证候群。

    痰瘀理论列入专家共识

    痰瘀互结是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我们从传统中医理论、药理学、毒理学、药化学、病理学、生理学、生化学、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不同角度,论证了痰瘀互结证型在临床上的大量存在,我们拟定了加味栝楼薤白汤,后在此方基础上制成成药“丹蒌片”。

    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痰瘀互结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常见证候。张伯礼院士在《天津中医药》第2期发表“心脑血管疾病痰瘀互结证述析”,文中提出“痰瘀互结证显著增多,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代谢性疾病中表现尤为突出”。

    痰瘀互结证辨证论治

    临床思路

    冠心病从痰论治始于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984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1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