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正文
编号:13339777
安国中药材问题不少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29日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药师 刘绍贵

    中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鞠 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 康 健

    近年来,中药饮片频频出现在国家及各省不合格药品名单中。《2017年药品质量不合格数据年度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抽检质量不合格药品中八成是中药材和中成药。新组建不久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日前召开的“中药饮片监管工作座谈会”上,也将目光瞄准了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与会专家表示,当前中药饮片质量水平不容乐观,存在种植不规范、流通不溯源、质量标准不健全等问题。如果这些情况不改善,“中医可能毁于中药”的说法可能将变成现实。中药市场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生命时报》记者和中医专家一起,来到我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河北安国,做了一番实地调查采访。

    市场:药材质量参差不齐,掺假增重普遍存在

    4月21日上午,记者和中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鞠海一起,到达安国东方药城。这里是北方最大的中药材市场,由“井”字形四条大街构成。中心交易大厅是东方药城集中交易场所之一,占地15亩,有1500多个摊位,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以植物性中草药为主,二层主要销售干蛤蚧等动物性中药。这些药材部分是当地百姓自己种的,部分是从产地批发来的。

    当天,下了点小雨,来买药材的人不多。记者每走到一个摊位前,摊主都会热情、详细地讲解药材。药城的街道上,随手打个车,司机就会递张名片并说,市场的药材参差不齐,外地人很难看出优劣,如果想买药材可以联系他,他有熟人和渠道,会比市场上便宜。

    一位药商告诉记者,市场里的药材分三六九等,质量最好的供应各大医院,中等的供应药企,但也有部分药企和小诊所想降低成本,选用质量差一点的药材。“来安国买药材,主要图便宜,且对北方医院和药企来说,运输距离也近。”

    记者从安国市人民政府官网上了解到,安国中药材销售渠道主要有4个:一是作为原料直接卖给制药厂,生产中成药,占40%左右;二是经过加工制成饮片,销往药店和医药公司,占10%左右;三是经销商收购后销往其他药材市场,占30%左右;四是出口,主要销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占1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安国中药材年交易额超过60亿元。

    鞠海告诉记者,从整个中药行业来看,无论是种植规模、加工炮制,还是教学科研、制剂生产,近年来都在进步。拿安国来说,很早前这里卖的一些药材有掺假、增重问题,很难辨认,经几次整治后,市场越来越规范。虽然绝大多数流通领域的中药材可以信赖,但也存在好坏掺杂的现象。在东方药城,专家和记者发现了以下问题。

    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在交易大厅卖金银花的摊位上,记者发现两种金银花价格相差很大,颜色、大小都有差别。鞠海判断,价格低的是山银花。金银花、山银花虽然都是忍冬科植物,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品种不同,药性不同,疗效也有差别。

    前胡掺重。在一个卖前胡的摊位上,鞠海发现前胡里有很多根须。“一般来说,根茎类药材要去除须根或地上部分。前胡的药用部位是主根,根须没价值,但商家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地上茎或根须掺进来。”

    蝉蜕萃取。记者来到一家专做饮片加工的药材行,老板拿出从药农那里收上来的一小袋蝉蜕。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仔细看,蝉蜕都干巴巴的,轻轻一捏就会碎。鞠海说,好的蝉蜕有弹性,外观饱满兼具色泽,这袋蝉蜕可能已经经过一道加工,萃取过有效成分了,干巴巴的这种没多少药用价值。

    龟板掉包。龟板也叫龟甲,药典规定,只有国产河龟的背甲及腹甲才能做龟甲使用。药材行老板拿出一袋可疑的“龟甲”,和真正的龟甲进行对比一看,色泽和纹理都有差别。“收上来时,和别的药材混在一起,就没认真查看,对比后才发现这可能是用旱龟甲、海龟甲替代的。”鞠海说,别的龟壳在药典上没有收载,不知药效如何。

    危害:影响药效,甚至中毒

    调查中,专家发现并总结出市场上中药材最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掺重。主要出现在一些贵重药材上,比如,往海马腹腔内填入水泥、铁屑等杂物,外观没有任何变化,但对光透视时不透明,用手掂量明显感到发沉。

    掺假。越珍贵的药材掺假手段越多,比如,冬虫夏草会掺杂亚香棒虫草,后者环纹不明显,虫体发白。叶类药材掺加细小的枝条或叶柄最不好辨认。

    冒充。主要是两种相近的药材,比如,用价格低的杂色川贝冒充松贝出售,用普通柚子皮冒充化皮,用草苁蓉冒充肉苁蓉,用观赏的大朵菊花冒充白菊花。越是价格高、货源少的品种,假冒越严重。

    染色。颜色鲜艳的药材最易被染色,比如藏红花、枸杞、菊花等。染色的枸杞整个都是红色的,而正常的枸杞尖端蒂处多为黄色或白色。漂白过度的中药饮片会失真或久储发黄,且多带有刺鼻味道。

    萃取。把已经提取过的药材废料,再次作为饮片出售。比如曾泡过药酒的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熬过山楂汁的山楂饮片,煮过的鹿茸片渣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康健指出,市场上的中药材大多是“统货”,将大小、档次不一的药材混在一起切片加工,质量参差不齐。买到劣质药材,药效会大打折扣,延误病情。有些药材需炮制后再用,若买到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到位的,会中毒或有不良反应。买到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的药材会对身体有害。

    药企:不降低成本赚不到钱

    张先生是我国某大型药企负责人。他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目前,国内大型药企基本上都会从原产地或国家认可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采购,并在入厂后按照中药饮片标准验收,合格了才能当做原材料。不过,从2009年开始,中药材价格一路飞涨。数据显示,2010年,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涨幅在5%到180%。与此同时,国家对中成药价格一直在限制。一些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如不想方设法降低原材料和加工成本,很容易失去利益空间,于是,采购伪劣中药材、生产偷工减料等行为随之出现。少数大型企业也会受利益驱使,寻求低价竞争优势,走入歧途,比如业内曾有人以苹果皮代替原材料生产板蓝根。

    张先生说,中药材经营者的不正当市场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市场乱象,尤其是动物性、矿物质类药材因生产周期长,市场供不应求,最易出现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另外,经营者故意囤积名贵药材,影响市场秩序,也给药企带来不良影响。比如,2011年政府部门针对甘肃陇西一些经营者蓄意囤积党参进行查处,囤积导致党参价格从2009年8月的每公斤9元左右上涨至2011年6月的每公斤90元左右。

    张先生说,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河南禹州等都是国内比较成熟的中药材批发市场,因规模大,难免鱼龙混杂,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制药企业如何在采购中把关,如能做好药材检测,坚持质量优先,中药质量就有保证。

    环节:种、收、炮制都有问题

    整治药材市场,各方一直在行动。今年,安徽亳州印发《亳州市药品药材综合整治行动方案》,严厉打击中药材市场制假售假、非法加工中药饮片等违法行为。但在专家看来,中药材市场的整治只解决了流通环节,中药材从种植、采收到加工炮制的种种不规范,及监管不严的顽疾并没改变。

    种植:产地不对,化肥催长。中药材讲究原产地,一旦改变生长环境,药效也会改变。鞠海强调,异地种植中药必须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种子种第三代,直到第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而很多药材种植并没遵循这一原则,且用化肥、生长素催生,导致栽培变异。如白芷不白,香味变淡;当归切面不再呈黄白色或淡黄色,香味淡薄。

    采收:重商机,轻质量。中药材质量与采收有很大关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药师刘绍贵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延胡索应在立夏后5~10天,地上茎叶完全枯萎时采收;白芷应在栽培第二年大暑后5~7天采收;牡丹皮应选择生长2~3年的植珠,在大暑至处暑期间采收。但许多药农为抓住商机会提前采收或老嫩混收,导致质量难以保证。

    炮制:投机取巧,功效降低。即使采收季节正确,炮制加工不得法,对质量也有很大影响。刘绍贵强调,炮制药材有增效、减毒的作用,但为简化程序、获取更大利润,很多商家不炮制或乱炮制。比如,白术历来多用漂白术、\u9ea9炒白术、土炒白术或蒸白术,现在多数是在产地趁鲜切片,直接干燥后上市销售;杜仲应刮去粗皮,洗刷干燥后切片,并经盐炙后入药,而今既不去粗皮,也很少用盐炙;黄精、何首乌、熟地黄未达蒸制要求即用黑色物料拌黑后出售,有的甚至将鲜货洗净、入锅煮制后烤干入药,这些都会严重影响药效。

    监管:存在三大难点

    刘绍贵表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态环境变化、用药需求量增加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还是“人的问题”。鞠海认为,以上问题的存在是行业内过分追求利润、摒弃中药传统和不当竞争的后果,但根本原因在于监管不得法。不过,中药材确实不好监管,存在以下几大难点。

    监管责任不明。中药材有农副产品和药材的双重属性。在作为药品原料使用前,要经历种养殖、采收、初加工、市场流通多个环节。哪个环节按照农副产品管理,哪个环节按照中药材管理,监管责任划分不明确。

    法律有待完善。现行的《药品管理法》自2001年实施以来未进行大的修改。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没有明确要求中药材需检验合格后才能上市销售。只有在进入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用原料时,才会强制要求按照国家标准检验。

    盲目增加品种。近30多年来,为适应用药量增加,有的地方药材标准增加了不少草药品种,比如川贝母,原仅有 3种,现增加了二三种;枳实原只有酸橙一种,现增加了甜橙。增加来源品种,虽拓展了用药范围,满足了供应,但新品种的质量和疗效很难说能与传统正品等同,也增加了监管难度。商家只看哪个品种利润空间大,便会在市场上大声吆喝、倾力推销。

    呼吁:建立可追溯监管机制

    “有的人只是片面地提出‘中医会亡在中药上’,强调‘方对药不灵’治不好病,但对如何促进中医药发展,如何保证高品质的中药生产,却缺乏深入、理性的探讨。”刘绍贵表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我国引以为傲的科学瑰宝。为提高中药材质量,各方都应做出努力。

    刘绍贵强调,在用药需求量日益增大、野生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枯竭的情况下,不断扩大栽培品种和面积,或寻找新的替代品种,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能盲目,应尽量选用适宜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种植基地,依照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化肥,不要乱用生长素和嫁接等技术,尽可能生产既符合传统形色气味特征,又符合药典标准的药材。

    康健认为,有序的市场环境离不开高效的监管。政府监管要从源头抓起,不只是生产单位,销售和使用单位的监管也要到位。从药材的采收加工,到传统性状鉴别,再到有效成分分析,应建立一整套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另外,中药专业人员应在中药监管中承担更重要角色。

    业内人士张先生说,降低药价确实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但对中成药价格的规定需实事求是,不能一限到底。只有给药企盈利空间,才能疏解中小企业生存焦虑。另外,制定中药材加工前的标准迫在眉睫,还应加强对药企采购行为的监管和力度。▲ (谭卓\u66cc 任琳贤)